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机制有效性研究
刘心同
金登栢(天津)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
一、引言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长期以来,融资难题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对我国经济的整体活力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机制,本文旨在对这些机制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完善相关机制,切实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概述
(一)融资渠道狭窄
中小企业主要依赖内部融资,如企业主自有资金、留存收益等。外部融资方面,银行贷款是主要渠道,但由于中小企业信用评级较低、抵押物不足等原因,获得银行贷款难度较大。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对企业规模、业绩等要求较高,中小企业难以满足条件,导致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融资成本高
由于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相对较高,金融机构为了降低风险,往往会提高贷款利率,增加担保费用等。同时,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还需要支付诸如资产评估费、审计费等各类中介费用,进一步提高了融资成本。
(三)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低,金融机构难以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从而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评估难度,导致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惜贷。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机制
(一)政府政策支持
1.货币政策与信贷支持
人民银行通过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并要求将释放的资金优先用于中小企业贷款。建立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对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按余额增量提供激励资金。推出专项再贷款,以优惠利率支持银行向小微企业放贷。
2.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
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如对中小企业的创业补贴、技术创新补贴等,直接增加企业资金来源。同时,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间接增加企业可支配资金,增强其融资能力。
3.设立专项基金
政府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项目,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则通过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中小企业,拓宽其融资渠道。
(二)金融机构创新
1.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
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商业保理、融资租赁、消费分期等产品。商业保理,通过受让应收账款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贸易融资,解决中小企业的账期问题,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助力中小企业业务规模的扩大。融资租赁,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出租人先行按照中小企业需要购买设备等租赁物,出租给中小企业使用,中小企业分期支付租金,租赁期满,中小企业可以选择以较低的价格获得租赁物的所有权,解决了中小企业在设备采购方面遇到的资金难题。消费分期,中小企业在购买商品或服务中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货款,减轻企业一次性付款的压力。
2.优化信贷审批流程
金融机构简化中小企业信贷审批流程,采用更加灵活的信用评估方式,减少审批环节和时间,提高融资效率。例如,一些银行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中小企业的交易数据、纳税数据等进行分析,快速评估企业信用状况,实现快速放款。
(三)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1.政策性担保机构
政府出资设立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政策性担保机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通过政府信用为中小企业增信,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提高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
2.商业性担保机构与互助性担保机构
商业性担保机构以盈利为目的,按照市场机制运作,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互助性担保机构由若干中小企业自愿组成,共同出资设立担保基金,为成员企业提供担保。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因抵押物不足而面临的融资难题。
四、解决机制有效性的评估
1.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选取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收集这些企业在相关解决机制实施前后的融资数据,包括融资额度、融资成本、融资渠道等方面的数据。同时,收集宏观经济数据、政策实施力度等相关变量数据。
2.模型构建与分析
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融资额度为被解释变量,以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如财政补贴金额、税收优惠额度等)、金融机构创新指标(如新型金融产品发放贷款额度、信贷审批时间缩短比例等)、信用担保体系指标(如担保机构担保金额、担保费率等)为解释变量,控制宏观经济变量等因素。通过回归分析,检验各解决机制变量对中小企业融资额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对中小企业融资额度的提升均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政府的信贷支持政策、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对融资额度提升作用较为明显,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对特定行业中小企业融资额度增长贡献较大,信用担保体系中政策性担保机构的担保金额与中小企业融资额度呈正相关。
五、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政策支持方面
部分地区对政府出台的中小企业融资扶持政策宣传不足,导致很多企业不了解政策内容,无法享受相关优惠。同时,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手续繁琐、审批时间长等问题,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2.政策针对性不强
一些政策缺乏对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的针对性。例如,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在融资需求特点上存在差异,但政策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二)金融机构创新方面
1.金融产品推广难度大
虽然金融机构开发了多种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但由于宣传不到位、企业对新产品了解不足等原因,部分金融产品推广难度较大。例如,商业保理业务,由于公众了解较少,其上下游企业无法准确理解业务特性和业务流程,不能较好的配合应收账款确权等流程,导致相关业务开展受阻。
2.风险防控与创新的平衡问题
金融机构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时,需要平衡风险防控与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关系。一些金融机构过于注重风险防控,对中小企业信贷审批条件仍然较为苛刻,限制了金融创新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作用的发挥。
六、优化解决机制的建议
(一)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
1.加强政策宣传与落实
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如官方网站、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举办政策宣讲会等,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扶持政策的宣传。同时,简化政策执行流程,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提高政策落实效率。
2.提高政策针对性
深入研究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政策。例如,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对其研发投入的补贴力度,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相关政策;对于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出台针对其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周转等方面的专项扶持政策。
(二)深化金融机构创新
1.加大金融产品推广力度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适合中小企业金融产品的宣传和培训,通过举办产品推介会、深入企业进行一对一讲解等方式,提高企业对金融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优化金融产品办理流程,降低办理成本,提高产品的吸引力。
2.合理平衡风险防控与创新
金融机构应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更加准确地评估中小企业的风险状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条件,提高金融创新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七、结论
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建立的政府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解决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金融产品推广困难、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不合理等问题。通过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深化金融机构创新、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等措施,可以进一步优化解决机制,提高其有效性,切实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未来,还需要持续关注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解决机制,以更好地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常婧. 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应用研究[J]. 产业创新研究, 2024, (15): 128-130.
[2]李思瑶. 金融危机后时期融投资机制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研究[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2, (15):38-40.
作者简介:刘心同,出生年月:1989 年5 月23 日,性别:男,籍贯:天津,学历:本科,职称:会计中级,研究方向:企业投融资相关问题与预算绩效评价相关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