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与“融”:以工程经济学课程为例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贺鹏洋 周颖 鲁红权

1 衢州学院 浙江衢州 324000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提升了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还为学生在社会、文化和职业方面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逐渐成为各学科课程建设的核心方向。《工程经济学》课程通过“挖掘”思政元素与“融入”专业教学,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综合素质。本研究基于课程设计与实践案例,探索工程经济学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育人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经济学;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教学改革

1.引言

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嵌入专业课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工程经济学》课程作为工科教育的重要部分,不仅承载着学生工程经济分析与决策能力的培养,还能成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育平台。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挖掘”工程经济学中的思政元素,并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将其“融入”专业教学,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提升思想水平和道德素养,

还能促进教师教学创新和高校育人体系的完善。同时,课程思政通过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服务社会与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以下从四个方面详细探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策略:

2.1社会责任感的挖掘

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关系到经济效益,还对社会和环境产生广泛的影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工程管理需要平衡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社会效益,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绿色建筑、清洁能源、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等实际案例,展示如何在工程决策中平衡技术、经济和社会影响。例如,讲解某绿色建筑项目如何通过节能设计减少碳排放,同时提高居住舒适度。可通过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别扮演项目经理、环保组织代表、社区居民等角色,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讨工程决策的社会责任。

2.2职业道德的挖掘

工程管理领域常面临道德与诚信问题,例如项目腐败、资源浪费和工程质量问题。这些不道德行为不仅损害企业声誉,也影响社会信任和经济发展。

通过分析国内外真实案例,如某大型工程因腐败导致失败,揭示职业道德失守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模拟企业管理场景,制定工程项目中的道德行为准则。例如,如何在招标过程中避免贿赂和舞弊。设计工程管理中的典型伦理冲突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讨论如何在复杂情况下坚持道德原则并作出决策。

2.3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挖掘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工程经济分析中不可忽视的核心要素。在工程决策中,兼顾短期经济效益和长期社会价值尤为重要。

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资源节约、绿色技术、清洁能源等工程案例,详细讲解其在工程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例如,分析某风电项目的经济收益与环保效益。

邀请环境科学和经济学专家联合授课,从多个视角探讨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嵌入工程管理中。布置相关课程项目,要求学生在案例研究中提出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如如何通过循环利用降低工程成本,同时减少资源消耗。

2.4法治意识的挖掘

工程管理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尤其是在土地使用、环境保护和劳工权益等领域。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能够帮助他们在未来职业中遵守法律规定,规避法律风险。

通过讲解工程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劳动合同法》和《建筑法》,让学生了解法律对工程项目的基本要求。分析典型法律纠纷案例,例如某工程因违反环保规定被叫停,探讨其中的法律责任与管理漏洞。设计模拟项目审批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法律法规撰写工程报告,并对潜在法律风险提出应对策略。

3.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3.1教学目标设计

在课程目标中增加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培养内容,与专业能力培养并重。

3.2教学内容改革

在传统课程内容基础上,增加以下模块:

1)工程案例分析:引入绿色建筑与环境影响评估案例;

2)法规解读:结合工程经济分析中的法律合规要求;

3)道德讨论:通过案例模拟角色扮演探讨职业道德问题。

3.3教学方法创新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工程项目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决策与社会效益的关联性。

团队合作与角色扮演:学生以团队形式模拟工程管理中的多方角色,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

实践导向教学:将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或研究作为考核内容,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教学成效分析

通过《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思政元素的融入,课程实现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学生在学习中工程项目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等方面表现出更高的专业素养,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总体而言,课程改革显著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担当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4.1专业能力提升

学生能够掌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与分析技能,在案例分析中展示出较高水平的经济决策能力。

4.2思政素养提升

社会责任感:学生能在项目设计中优先考虑社会与环境影响。

职业道德: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主动提出如何避免腐败与不诚信行为。

法治意识:学生在工程决策中体现出较高的合规意识与法律责任感。

4.3学生反馈

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丰富,课堂活动有助于提升综合能力,特别是在案例分析与小组合作中增强了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5.未来展望

未来,《工程经济学》课程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深化思政元素的融入,以提升课程的教学深度和育人效果。首先,课程将致力于构建系统化的思政资源库,通过收录更多国内外经典工程案例,形成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这些案例将涵盖绿色建筑、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充分展示工程项目在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实际影响。同时,资源库将整合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和政策实践,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国际化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提升课程的实践性和思想性。

此外,课程将优化现有的评价体系,在考核中增加多维度的思政素养评估指标,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对社会责任、法治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理解与应用,还将考察他们在实际工程决策中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同时,课程将探索与其他学科的跨界融合,如与环境科学、法学联合设计教学模块,通过案例分析和跨学科讨论,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与思政认知的深度。

5.结论

通过思政元素的“挖”与“融”,《工程经济学》课程不仅实现了专业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还成功促进了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建设为专业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改革方向。

本文支撑项目:衢州学院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工程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挖”与“融”的教学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