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客运信息引导系统对乘客流动性的作用
徐梅
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 23000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速,地铁成为满足大规模通勤需求的关键交通手段,高峰时段的客流负荷、站内结构的复杂性以及乘客认知的差异,致使车站客运组织面临严峻挑战。除了物理空间的设计,怎样凭借信息层面的干预来有效引导乘客流动,成为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关键,信息引导系统凭借高适应性、低干扰性和技术可拓展性,正逐步成为现代地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
一、地铁车站客运信息引导系统概述
(一)信息引导系统的定义与功能构成
地铁车站客运信息引导系统借助可视化、可听化、可交互的信息媒介,向乘客提供路径指引、换乘信息、拥堵预警和应急疏散等内容,以引导乘客有序流动、减轻站内压力,系统涵盖静态标识、动态终端、语音广播、应急发布设备以及可与乘客移动终端联动的应用平台,突出信息的实时性和广泛覆盖。它一般由前端采集设备(像摄像头、红外流量计、WiFi 探针等)、含数据分析与调度模块的后台处理平台以及信息发布终端构成,打造出“采集—分析—发布”的闭环模式。
(二)信息引导系统的分类
依据呈现形式与控制手段,信息引导系统可分成静态引导、动态引导和智能引导三类,静态引导系统借助地贴、吊牌、墙面指示等固定设施,构造简易但应对变化能力欠佳;动态引导系统借助电子屏幕、语音广播等途径实时推送信息,能有效调节高峰客流;智能引导系统将数据分析与预测模型相融合,依据乘客位置和偏好提供个性化路径推荐,还能借由灯带、屏显、移动端等多种媒介同步呈现,引导效果更精准,执行成效更佳。
(三)信息引导系统在地铁系统中的布设原则
信息引导系统的设置需着重覆盖车站中涉及路径选择的节点以及易出现拥堵的区域,像出入口、通道岔口、电梯口等,让乘客在关键位置可及时收到有效指引,信息发布需呈现出层次性,循序渐进地引导乘客从站外进入车站直至抵达终点,同时配合图形、颜色、语音等多种形式增强识别效率,系统应具备灵活性,可依据客流变动或突发状况迅速变更信息内容与引导策略,提升引导的适应性与应急响应水平[1]。
二、信息引导系统对乘客流动性的影响机制
(一)引导系统对乘客决策路径的干预作用
站内地铁乘客的行为路径主要受认知倾向、空间布局和信息获取难易程度的影响,信息引导系统借助调整信息可获取性和方向指引,对乘客原有的“最短路径”偏好进行干预,使其转向更为合理、高效的“系统最优路径”[2]。某地铁站在高峰时段管理期间,系统实时监测到A 出入口人流量过大,借助地面LED 指示牌引导部分乘客改走D 出口,同时用广播推荐绕行路线,成功把拥堵级别从Ⅱ级降至Ⅰ级。这类依托“路径诱导”模型开展的调度实践,展现了信息引导系统在分流和缩短聚集时长方面的实际成效。
改善通行效率与减少聚集风险
节假时段、客流高峰或大型活动期间,乘客密度急剧攀升,很容易在扶梯口、检票闸机、换乘通道等区域出现短时高密度聚集现象。信息引导系统可借助路径替代机制和目标模糊化的引导手段,引导乘客进行分流,路径替代机制体现为某站在候车屏幕展示次优换乘路径,切实让主换乘通道单位时间流量减少了约 18%oo 。目标模糊引导,借助取消部分强制性标识,让乘客更均衡地分散到多个出口区域,减轻局部拥堵,利用动态灯带与区域广播的组合,同样可以实现“通道封闭—区域放行”的交替调度,尤其适合狭窄通道的管理,如南京地铁新街口站B 通道这类狭窄通道。
(三)乘客对引导信息响应的行为差异分析
虽然信息引导系统在整体层面成效显著,但个体响应的差异十分明显,一场针对某站实施的实地调研表明当面对站内动态引导信息时,40 岁以下乘客的遵从比例达 76% ,60 岁以上乘客遵从率仅 32% ,差异大多是由信息认知速度、视觉识别能力以及对系统信任度的差异造成的,为处理此类问题,应运用多模态交互设计,整合颜色高对比度的图形、清晰的字体、语音播报和振动提醒装置等技术手段。如某地铁于部分站台设置了低位视角辅助屏,且在客流高峰时段为老年人安排定向志愿者引导。
(四)信息系统与站点物理结构的协同作用
信息引导系统效率与站点结构匹配度紧密相关,若系统布局和空间结构不相符,极易导致“信息偏导”问题,要是在一个死角位置安装路径引导屏,或许会使乘客错入非主通道,干扰整体通行流线[3]。系统设计需在建筑结构阶段就融入,让信息路径与物理动线达成一致,且采用多点冗余式布局。以某站为实例,该站在各个十字节点均布置了三方向的重复指示,还把地贴和吊牌结合起来构建了立体式路径感知网,切实降低了平均通行路径的错误比率。
三、案例分析与优化建议
(一)典型城市地铁案例分析
选取某地作为案例,信息引导系统对提高乘客流动性的作用愈发凸显,一些城市的轨道交通搭建了“客流信息引导集成平台”,融合全网视频、闸机及站台客流传感数据,借助基于LSTM 深度学习模型的AI 预测算法,可在15 分钟前预测出各换乘节点的拥堵指数,随后以文字与图形方式推送到乘客APP;引导路径推荐的采纳比例超过了 60‰ 。还有城市在高峰时段推行“动态站内分区疏导”策略,像在一些大型换乘站设置不同的候车区域,借助大屏提示与地贴引导乘客按行进方向分区候车,进而降低站台边缘拥堵的风险,月度客伤率降低约 18%=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
虽说已收获一定成效,不过目前信息引导系统依旧存在如下问题:信息更新存在滞后情况,一些车站未和实时监测系统实现联动,造成信息发布延迟甚至产生误导;多类信息同时堆砌,导致乘客认知负荷增大;无障碍信息匮乏,未顾及视障、听障乘客获取信息的便利性,妨碍公平出行体验;应急响应时缺少统一机制,突发事件下各终端切换指令存在差异,缺少标准接口。
(三)优化地铁信息引导系统的策略建议
为增强系统实际效能并改善乘客体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优化工作:搭建全链路数据支持平台,促使引导系统与SCADA、AFC、PIS 等系统实现集成,形成多源数据交融的调度平台;采用预测模型与智能调度手段,依靠时间序列模型(例如ARIMA - LSTM)预估人流态势,预先开展预警并调整路径;构建多层次信息发布体系,划分常态、非常态与突发状态下的引导策略,做到信息的灵活更替;强化人性化设计并实施包容性引导,像设置低位的屏幕、有触感的引导路线、具备语音识别功能的求助系统等;使系统接口与通信协议达到规范要求,助力构建《地铁信息引导系统接口技术规范》。
总结:地铁车站信息引导系统作为调控客流的关键举措,可有效调控乘客路径选择,使站内流线更合理,降低拥堵状况,借助科学布局与技术整合,该系统对提升乘客通行效率和安全性起到积极效果。未来要推进智能化建设并促进多元化信息互动,进一步提高引导效能与乘客体验感。
参考文献
[1]王志青.地铁车站建筑专业 BIM 建模技术探讨[J].铁道建筑技术,2020,(04):146-149.
[2]马壮,光辰宸,董新婷.地铁站客流风险点识别及客运组织分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4,47(07):156-159.
[3]蒋盛祺.信息化系统在地铁站务非客运组织中的应用[J].智能城市,2024,10(0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