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作者

张晓雨

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 230000

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日益密集,运营规模不断扩大,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明显提高,设备故障、自然灾害,也或是人为的干扰,都有引发运营中断乃至安全事故的可能,给公众出行和城市运行秩序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鉴于此背景,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成为保障城市交通安全的关键问题。

一、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特征与分类

(一)突发事件的类型划分

城市轨道交通的突发事件大体分为自然灾害、设备故障、安全事故以及社会干扰四类情况,暴雨、地震这类自然灾害容易导致线路出现积水情况;设备出现供电短路、信号失灵等故障,会对运行安全造成直接影响;安全事故像火灾、跳轨这类情况经常引发伤亡;社会干扰范畴涵盖如暴力袭击这类事件,呈现出突发性与敏感性的特点[1]。此类事件波及范围广,危及人身安全与扰乱交通秩序,应设立分类清晰、应对明确的管理机制。

(二)事件发生的时空特征

轨道交通突发状况呈现出明显的时空聚集特性,大多集中于工作日的早晚高峰,尤其是07:00 到09:30 和17这两个数字:0 到19:此时的客流量比平峰时段多一倍以上,运营系统承受着巨大压力,任何故障都极有可能造成大面积延误与乘客滞留,事件大多出现在客流量大、功能多元的换乘枢纽站点,像北京西直门、上海人民广场这类,此类站点结构繁杂、车站承载压力大,安全冗余设计难度颇高,成了应急管理的关键区域。

二、现有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协调机制不健全

当前轨道交通突发状况的组织协调工作依旧存在指挥分散、响应链路中断等状况,各管理主体,像运营公司、公安、消防、市政等,虽都承担着各自的应急职责,却缺少高效统一的指挥平台,信息传达主要借助人工电话或逐级呈报,造成事件处置期间出现决策延迟、资源错搭等情形,一起地铁设备故障事件里,因为信号未达成统一,造成消防赶到现场延迟近20 分钟,阻碍了事件处理进程,反映出机制整合与预案执行存在脱节问题。

(二)预警监测系统不完善

轨道交通的预警体系多依靠固定点位的传感器与人工巡查,缺少动态监测与多源融合功能,应对急剧变化的突发风险,诸如电气故障、乘客行为出现异常等情况,现有系统难以开展实时感知与预测报警工作,一些城市虽已安装视频监控系统,然而未能实现AI 智能识别,无法及时捕捉烟雾、拥堵、异常行为等风险信号,气象、客流、设备健康等多维度数据没有实现整合建模,造成应急管理更多依靠事后响应而非前置干预。

(三)应急预案缺乏实效性

多数地铁运营单位虽配备了齐全的应急预案文本,然而内容普遍存在笼统、更新迟缓、缺乏实操性的状况,比如某地应急预案未包含高温、疫情这类新型风险情况,实际演练覆盖比例不到 30% ,而且多数员工对自身分工职责含糊不明,执行阶段缺少标准操作流程(SOP)与信息推送机制,造成现场人员在事件出现的第一时间不能迅速开启方案,极大降低响应效率。

(四)公众参与与疏导机制薄弱

乘客在突发状况下,往往会有紧张、盲目逃离这类不当反应,根本缘由是公众应急知识普及欠缺,大部分乘客对站内安全通道和疏散门的设置情况不明,更不了解逃生按钮的用途,现场引导系统暴露出问题,广播信息表达模糊、疏散指示灯方向指示不清,缺少针对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差异化引导设计,提高了二次事故出现的几率。

(五)技术支撑体系不成熟

即便有部分城市试点投入了智能调度系统,然而多数城市依旧处于“设备控制–人工调度”的混合状态,缺少端到端的应急处置体系,未能达成视频智能联动、事件等级自动判定以及资源精确推送,致使应急响应要依赖现场指挥经验和纸质流程,拉低了应对效率。目前亟需打造“预警—评估—响应—复原”一体化信息平台,增强智能决策与协同指挥效能。

三、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一)构建多部门联动指挥平台

应当构建以城市地铁公司为核心的综合应急指挥体系,集中接入公安、消防、医疗、城管、交通等相关单位的数据与指令链路,构建跨部门协同响应体系,提议采用数据中台和数字孪生可视化界面,达成事发10 分钟内指挥链条闭合,涵盖事件从感知、判断、响应直至资源调配的全流程,调度中心要拥有自动判别事件等级、传送至相关岗位并进行全链条跟踪处理的能力,达成“平战结合、战时快速集成”目的,且在非事件期间开展模拟推演,提高整体协同效率。

(二)完善多维度预警系统

加快基于物联网的风险感知系统搭建,着重布置电弧检测、火情识别、车厢晃动、异味监测等高度灵敏的传感器网络,部署密度要依据车站结构和人流分布加以优化,采用LSTM 时间序列预测等AI 模型,预估设备寿命以及运行异常走向,还把客流密度、温湿度变化、票务数据等多源数据整合到统一分析平台,达成提前10 - 15分钟的风险识别,增强风险处置的主动性,需提升数据自学习本领,达成预警模型的动态迭代更新。

(三)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构建标准化、分类别且以流程图呈现的应急预案,针对诸如火灾、电梯故障、设备中断等不同情形,设定清晰的责任人、调度流程与操作标准,实现岗位职责清晰、处置路径单一,利用地铁员工App 推送事件等级与操作步骤,保障首批响应人员及时了解状况并精确落实。按季度组织站点层面的演练,借助数字平台对流程执行效率进行记录与分析,促进预案实现闭环优化,且要依据演练结果对预案条款动态优化并开展再培训[2]。

(四)强化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

构建“常态宣传+沉浸体验+数字培训”三位一体公众应急教育体系,为不同群体量身定制差异化教育内容,像为老年人规划引导路径、为儿童制作自救动画等,倡导在车站搭建VR 体验区域,进行火灾疏散情景模拟;借助移动应用程序推送“今日安全知识卡片”;并且定时联合学校、社区开展“地铁安全月”活动,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长效宣传机制,增强公众应对突发事件时的自救、互救及协作能力,打造安全意识时刻在线的出行文化环境。

(五)推进智能技术融合应用

快速推进智能应急调度平台部署,采用数字孪生、5G 通信、云计算等技术,创建集可视化监控、动态建模、实时推演为一体的决策支持系统,达成态势一图呈现、数据一网归集,在关键位置设置动态疏散引导系统,按照实时人流数据改变出口开放状态及灯光路线,提高疏散效率和乘客响应速率[3]。汲取上海、深圳等地经验,将AI 仿真演练系统与乘客行为模型相结合,可使平均疏散时间缩减 15% 以上,显著提高突发事件下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与应急水平。

总结: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复杂且具连锁效应,大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关系公共安全与城市运行稳定。要从组织协同、预警体系搭建、技术整合和公众介入等维度共同推进,增强风险防控与应急响应能力。未来应不断促进智能化手段与管理机制的深度结合,搭建高效、高韧性的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

参考文献

[1]张祎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探析[J].大陆桥视野,2024,(08):127-129.

[2]王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4,27(04):289-290.

[3]张祎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中国航务周刊,2024,(1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