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大数据的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创新探索

作者

张春茹

长春市新立城水库管理中心 吉林 长春 130000

前言:大数据技术凭借“海量存储、实时分析、深度挖掘、精准预测”的核心优势,为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创新提供了新范式。通过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大数据能够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实现管理协同;通过构建分析模型,能够将经验决策转化为数据驱动决策,提升决策科学性;通过挖掘群众服务数据,能够精准匹配需求,实现服务个性化;通过实时监测业务数据,能够提前识别风险,实现防控前置化。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创新,既是响应国家“数字政府”“智慧公共服务”建设的战略要求,也是事业单位突破管理瓶颈、提升核心服务能力的现实选择。本文结合事业单位管理实践,系统分析创新意义与困境,提出可落地的创新路径,为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升级提供参考。

1.基于大数据的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创新意义

1.1 推动管理协同化,破解“数据孤岛”难题

传统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中,各业务部门独立建设系统,数据标准不统一、共享渠道不畅通,形成“部门数据壁垒”,导致跨部门数据流通受阻,管理环节衔接不畅,影响整体管理效率。大数据通过构建统一数据中台、制定跨部门数据标准,能够整合财务、人事、资产、服务等多源异构数据,实现“一次采集、多端共享、联动协同”,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促进各业务环节高效衔接,解决“数据孤岛”导致的管理碎片化问题,提升整体管理协同效能。

1.2 实现决策科学化,替代“经验判断”模式

事业单位传统决策多依赖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与年度报告数据,存在“主观化、滞后化、片面化”缺陷,难以精准把握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易导致决策偏差与资源浪费。大数据通过实时采集业务数据、构建多维度分析模型,能够为决策提供“现状诊断+趋势预测”的双重支撑:一方面,通过资产使用效率、服务满意度、风险发生率等指标分析,精准呈现管理短板;另一方面,通过趋势预测算法,为决策提供前瞻性建议,推动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精准性,减少决策失误与资源浪费。

1.3 优化服务精准化,告别“统一供给”思维

公共服务是事业单位的核心职能,传统服务模式以“标准化供给”为主,未充分考虑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导致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度低,群众获得感不足。大数据通过挖掘群众服务数据,构建用户画像,实现“需求精准识别-服务精准匹配-效果精准优化”,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特征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调整服务流程与资源配置,提升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适配性,增强公共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切实提升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与获得感。

1.4 强化风险前置化,升级“事后处置”机制

传统事业单位风险防控以“事后发现、被动处置”为主,对资产流失、资金违规使用、服务投诉升级等潜在风险缺乏预警能力,往往在风险已发生、造成损失后才进行处置,难以挽回损失与消除负面影响。大数据通过实时监测业务流程数据、设定风险预警阈值、构建风险识别模型,能够实现“风险实时监测-异常自动预警-处置闭环跟踪”,对业务流程中的异常数据及时捕捉并触发预警,推动风险处置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变,缩短风险响应时间,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提升风险防控的主动性与有效性。

2.基于大数据的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创新困境

2.1 数据治理基础薄弱,难以支撑大数据应用

数据质量是大数据创新的“生命线”,当前事业单位数据治理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数据采集不全面,多集中于财务、资产等结构化数据,对群众需求反馈、服务过程记录等非结构化数据采集不足,导致分析维度单一,无法全面反映管理与服务现状;二是数据清洗不彻底,数据中存在重复、错误、缺失等问题,且未建立常态化清洗机制,数据准确性不足,影响大数据分析结果的可信度;三是数据标准不统一,各部门数据编码、格式、定义不一致,数据整合难度大,甚至出现“整合后数据更混乱”的情况,无法实现数据有效共享与协同应用。薄弱的数据治理基础,导致大数据分析结果可信度低,无法为管理创新提供有效支撑。

2.2 技术架构滞后,无法适配大数据运行需求

大数据应用需要“存储-计算-应用”一体化的技术架构支撑,当前事业单位技术架构存在明显短板:一是缺乏统一数据中台,数据分散存储在各业务系统中,未实现集中管理,导致数据调用效率低,无法满足实时分析需求,影响大数据应用的时效性;二是计算能力不足,多数事业单位仍使用传统服务器,难以承载海量数据的离线计算与实时计算,分析周期长,无法支撑动态决策,制约大数据在实时管理与快速响应中的应用;三是应用模块脱节,已开发的大数据功能与现有业务系统未实现联动,数据无法双向流动,导致大数据分析结果难以有效融入业务管理流程,技术架构的滞后性严重制约大数据价值的落地[1]。

2.3 制度保障缺失,难以规范大数据创新流程

制度是大数据创新有序推进的“保障网”,当前事业单位相关制度存在明显空白:一是数据管理制度缺位,未明确数据采集、清洗、共享、安全的责任部门与流程,出现“数据采集没人管、数据安全没人担”的情况,甚至存在敏感数据泄露风险,影响数据安全与合规应用;二是应用操作制度缺失,未制定大数据模块的操作规范,工作人员因“不会用、不敢用”导致系统闲置,无法充分发挥大数据工具的应用价值;三是考核评价制度空白,未将大数据应用成效纳入部门与个人绩效考核,缺乏激励机制,工作人员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低,制度缺失导致大数据创新“无章可循、无责可追”,难以形成长效推进机制。

3.基于大数据的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创新路径

3.1 强化数据治理,夯实大数据应用基础

拓宽数据采集范围与渠道:明确采集覆盖财务、人事、资产、服务等全业务领域,重点加强非结构化数据采集,通过多元化渠道归集群众需求文本、语音数据及服务过程动态数据,实现“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全量覆盖;建立“数据采集责任清单”,明确各部门采集内容与频次,确保数据无遗漏,为大数据分析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

建立常态化数据清洗机制:组建由信息技术部门牵头、业务部门协同的数据清洗专项小组,推行“周清洗+月核查”模式,定期聚焦重复数据、错误数据、缺失数据开展专项清理,由业务部门核实后修正;每月生成数据质量报告,统计数据准确率、完整率等核心指标,并将数据质量纳入部门考核,倒逼各部门重视数据清洗工作,提升数据可信度。

统一数据标准与执行规范:制定《事业单位数据分类分级与编码规范》,明确核心指标定义、数据格式与编码规则,要求各部门按标准梳理历史数据、采集新增数据;建立数据标准执行检查机制,定期抽查各系统数据符合性,对不符合标准的部门下达整改通知书,确保跨部门数据可比对、可整合,为数据共享与协同应用奠定基础。

筑牢数据安全防护屏障:制定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对敏感信息实施加密存储,设置分级访问权限,明确不同岗位的数据访问范围;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审计与应急演练,防范数据泄露、丢失风险,为大数据应用提供安全保障,确保数据应用合规有序[2]。

3.2 升级技术架构,适配大数据运行需求

搭建统一数据中台:采用分布式技术,打造集“数据存储、数据计算、数据服务”于一体的统一数据中台,实现全单位数据集中管控;开发标准化数据接口,对接现有各业务系统,设置差异化数据同步频次,根据业务需求调整数据更新速度,打破数据分散存储格局,提升数据调用效率,满足实时分析需求。

优化计算能力配置:根据数据规模与分析场景,采用“云服务器+本地高性能服务器”组合方案,针对海量历史数据的离线分析,依托云服务器承载计算压力;针对实时数据的动态监测,通过本地高性能服务器保障快速响应速度,缩短分析周期,为动态决策提供及时支撑;建立计算资源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业务峰值灵活扩容,避免资源浪费或不足,确保计算能力适配大数据应用需求。

推动应用模块联动协同:基于数据中台开发资产管理、公共服务、决策支持、风险防控四大应用模块,实现与现有业务系统数据双向流通,确保大数据分析结果能够同步至业务系统,业务系统的实时数据也能反馈至大数据模块;开发模块间数据调用接口,支持跨模块数据共享,实现应用模块深度协同,推动大数据技术与业务管理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应用价值。

3.3 完善制度体系,规范大数据创新流程

健全数据管理制度:出台《事业单位大数据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数据管理职责,划分业务部门、信息技术部门、内控部门在数据管理中的具体分工;规范数据共享流程,明确跨部门数据调用的申请材料、审批流程与时限,确保数据有序共享、责任可追溯;制定数据安全管理细则,明确敏感数据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防范数据安全风险,保障数据合规应用。

规范应用操作流程:针对各大数据应用模块,编制《操作手册》与《流程规范》,明确各模块的操作步骤、功能用途与注意事项;开展全员操作培训,采用“理论授课+实操演练”模式,确保工作人员掌握系统操作方法,培训后通过考核方可上岗,对考核不合格人员进行补考,避免因操作不熟练导致系统闲置,充分发挥大数据工具的应用价值[3]。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大数据应用成效纳入部门与个人绩效考核,设置量化考核指标,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能定位设定差异化目标值;明确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对考核优秀的部门与个人给予奖励,对未达标部门进行约谈整改、个人扣减绩效分数,激发工作人员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良性机制,推动大数据创新长效推进。

结语:基于大数据的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创新举措,是突破传统管理羁绊、满足数字时代公共服务需求的关键手段,其采用数据治理、技术改进、制度完备,可破除数据孤岛、技术停滞、制度空白等困境,推进管理往协同化、决策往科学化、服务往精准化发展转型。这不仅能增进事业单位管理效能和公共服务的质量,更是跟进数字政府建设的必然做法。只有持续强化大数据与业务的融合,不断改进创新的路径,才能助力事业单位实现从 “数字化记录” 到 “数据化治理” 的深度升级,为公共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刘蕊.大数据下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档案管理的措施[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2024(2):0172-0175.

[2]冯璐璐.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中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J].IT 经理世界, 2023(12):61-64.

[3]张梅.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2020, 29(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