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发展
陈展
重庆交通大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系统观念,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求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心理健康是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内容,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难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日益成为大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议程。
一、推进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必要(一)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当前大中小学各学段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脱节和割裂的情况。无论是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还是咨询服务、预防干预方面,大中小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处于互不相干、较少协同、几近互相“封闭”的状态。这必然影响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导致教育内容的重复、遗漏或者不连贯;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动态、整体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带来障碍,导致难以及时增强教育针对性、更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和健全人格塑造。
基于大中小学教育衔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体化能避免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重复、脱节和不连贯。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师如能打破 的育人目标下 沟通协作、互通有无;可以一起分享彼此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等 验教 遇到的 问题;可以一起研究探讨各学段的分层教育目标;可以共同探索彼此 究学段之间更好地衔接与配合等。这样不仅能使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到优化整合、教育凝聚成 股合力,还能帮助教师动态整体上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好地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育人质量。
(二)有利于学生更好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心理健康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一项基石性工作,其对学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学生上一阶段未解决好的问题可能会在下一阶段爆发出来。依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从学龄期、青春期再到大学生所处的成年早期,每个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其依次需要解决或完成的不同心理冲突和主要任务。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追溯到中小学阶段,而中小学阶段有未解决好的压力与情绪、人际关系与学习适应等问题往往又会延续到大学阶段。
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正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性、连续性的规律和特点,使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
(三)有利于系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事关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事关学生的成长成才、终身发展。近年来大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却呈现逐渐上升和“低龄化”的趋势。《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报告(2019)》公布:约四成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适应不良现象,心理症状的感受程度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2020 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10-19岁青少年群体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以初中生、高中生为主),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偏低,仅为14.24%。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0 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的调查分析明确警示大学生“一定比例的抑郁、焦虑等问题不容忽视”,有18.5%的大学生有抑郁倾向,有4.2%的大学生有抑郁高风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正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办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二、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发展面临的困境(一)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的系统规划与推进不够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能否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直接决定着一体化“心理育人”目标能否实现。目前一体化教师队伍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专职教师数量偏少、队伍不稳定。专职教师数量少、专兼职混合,甚至以兼职教师为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现象在中小学,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尤为严重。第二,一体化意识不强、存在一体化的畏难情绪。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尚处于教育改革的初始阶段,教师自身专业背景欠佳、培训学习不足,学校宣传要求不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部分教师教育理念落后、缺乏一体化意识,工作中不注意教育的连续性、整体性,一直固守“单打独斗“、”孤军作战”的落后教育理念与模式;也有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存在严重的畏难情绪,实际工作中消极逃避,如理论上缺乏主动的学习研究,实践上缺乏必要的探索推动。第三,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尤其表现为兼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因各种原因中途“上岗”的部分兼职教师,一方面缺乏专业化的训练背景,存在着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薄弱、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技能十分欠缺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有针对性的、统一规范化的职前职后教育培训较少,这也导致了兼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较慢,兼职教师的整体专业化水平较低。这三方面的困境,主要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不够系统、统筹推进不够有力、互相协同不够到位。
(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与投入的重视和统筹不够
一体化教育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整体资源分布不均、投入不足且缺乏有效整合。首先表现为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总体而言,大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办学条件更好,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保障、师资配比、教师专业化培训、教学资源建设、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和教育硬件设施等投入均要好于中小学很多。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连续不断、前面影响后面并贯穿学生生涯始终的教育,若仅是大学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依然不能最终实现学校立德育心、心理育人的目标。其次表现为同类学校之间的资源分布也有较大差距,中小学校,因为重视程度、办学条件的差异,有的学校资源相对丰富,有的学校却相当匮乏,甚至连专职教师、独立的心理咨询室也没有配置到位。笔者曾调研某市一所办学条件较好的中学,与一位热爱心理健康工作并兼职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到该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既无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保障、也无专项经费和专兼职人员保障,硬件设施建设鲜少投入、教育条件极为简陋、也不重视支持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学习发展;学校领导重学业教育、轻心理育人,甚至有领导坦言“心理健康教育只需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这位本来有一腔热情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兼职的老师,因条件限制和本职工作量压力,最后不得不放弃“兼职”。据调查,也有中小学校虽然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配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但因对心理健康教育本身重视不够、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实际上大量教育活动并未有效开展实施,这也导致了专职教师完成不了学校核定的工作量而不得不去兼职其他工作,出现“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兼职化”的现象。
(三)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落实不够
心理育人是一个时间跨度极长、系统复杂的工程,这里对应的顶层设计是指从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环节、各要素入手深入分析、综合思考和统筹规划,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协调一致的立体化育人系统。这种全面系统的方式有助于避免工作中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工作的形式化、表面化,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当前,很多地区的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机制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落实不够,主要表现在:管理规划上缺乏连贯性、整体性,尚未形成有效统一的管理格局;学段衔接上缺乏统筹规划,尚未构建有效形成教育上的层次性、递进性;教育要素上缺乏统筹规划,尚未有效形成各学段同心同向一体化的育人局面。
三、系统推进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均强调“坚持系统观念”,高度重视“人民生命健康”和“心理健康”。坚持系统观念,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统筹推进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发展,既是心理健康教育适应新时代发展、增强心理育人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等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行动。
(一)系统做好顶层设计是必要前提
顶层设计是一种系统观、大局观,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强调科学管理、统筹规划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前提。
1.成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专责部门
在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下整合设立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专责部门,如成立省市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需从全局、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因素,制定具有指导性的推进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目前在全国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推进方面,上海市已推进多年并走在了全国前列,他们的成功经验之一是上海市2012 年就成立了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负责统筹规划上海的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做好统筹规划
统筹规划涉及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和一体化推进的整体安排。这要求在规划中具有宏观视野,能将目前与长远、现实与未来相统一,能统筹考虑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一要素、每一环节、每一方参与主体和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实。例如,在学段衔接的统筹规划中,统筹规划意味着要考虑到不同学段教育目标、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实践活动、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危机与干预等的衔接。
3.分步实施、循序渐进
分步实施,即通过了解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总体谋划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推进,并将整体工作分解成若干个小的步骤,循序渐进、逐步推动。如可通过总体谋划制定十年发展规划、五年行动方案,三年、一年实施计划。这样既能避免因工作无头绪、盲目推进可能带来的混乱和资源浪费,也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更好地控制一体化工作的推进。
4.逐步完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的逐步完善一方面可以由一体化建设的专责部门牵头加强对顶层设计的理论研究与探索,逐步完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则是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规划。这需要实践中不断地评估一体化的进展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不足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二)一体化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环节
教师是既是教育理念的践行者、也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育人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各教师的心理育人效果。因而打造一支一体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一体化的推进显得尤为重要。
1.从整体上重视教师队伍、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配备管理,合理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有规划地扩大专职教师比例,逐步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
2.切实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与提升,建立大中小统一规范化的教师职前职后培训体系,为大中小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共同的外出学习、专业化培训提升机会。通过培训不仅夯实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提升,还要提高教师的一体化意识和对一体化推进的把握和实践能力。
3.建立针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对优秀予以表彰激励。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优秀教师、教育名师、教学成果奖等的评选活动,树立典型榜样,以点带面,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三)统筹教育资源投入与配置是重要保障
好的教育资源是推进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全面提升心理育人质量的重要保障,必须统筹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
1.学校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切实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建章立制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的投入。
2.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专责部门领导下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如可以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研讨平台,平台的成员包括所有的心理健康教师,平台既包括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打造的“线上”资源共建共享、线上交流研讨部分,也包括线下定期交流研讨部分。线上线下的交流研讨可以是教育经验、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的分享,也可以是同课异构、心理测评工具使用、教学案例、团体辅导案例、心理咨询案例等的研讨,这样让大中小的教师既能相互学习借鉴经验,也有利于各类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还可以倡导大中小学校间建立“手拉手”“大手拉小手”等形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如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大学可以运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服务,中小学也可以定期到大学研修学习,大学还可与中小学联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合作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大学与大学、中学与中学、小学与小学也可横向广泛开展“手拉手”兄弟情谊般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如集体备课、共同设计教育内容、共建课程、联合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团体辅导活动等,从而实现兄弟学校间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互通有无、更好利用。
新时代大中小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是一项极为重要而又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关乎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关乎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当前,我们面临的困境是暂时的,只要坚持系统观念,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统筹力度、大中小学校加强协同配合、社会和家长协同参与,就能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终身发展服务,有力推进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傅小兰、张侃、陈雪峰、陈祉妍: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年1月,第 98、119、143、144、203 页
(2)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年 4 月,第 67、68、71、75、76、77 页
(3)张海燕、李正云等:上海市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研究〖M〗,上海人们出版社,2020 年12 月,第 119-129、457-467 页
(4)俞国良、王浩: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理论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9 年第8 期
作者简介:陈展,重庆交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重庆市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机制研究”(22SKSZ04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