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课程中的思政教学与翻译路径研究
褚静
浙江科技大学 浙江省杭州市 310023
一、引言
近年来,“课程思政”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通过德语教学翻译与课堂设计,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故事有效传递给学生。
二、文献综述
“课程思政”作为教育部提出的重要改革方向,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得到明确提出[1],并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形成全面推进的制度性安排[2]。
文秋芳指出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构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的有机统一[3]。胡杰辉强调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需从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和评价方式上形成整体规划[4]。
黄国文与肖琼提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包含目标、内容、方法、教师、评价和环境六个要素[5];肖琼与黄国文指出课程思政需要解决理念与实践的结合问题[6]。
杨金才提出,课程思政应体现政治性、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7]。徐锦芬的研究则聚焦高校英语教材和课堂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8]。
罗良功对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进行了系统分析[9]。在任务驱动的研究中,张敬源与王娜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2》为例,提出基于价值塑造的教学任务设计思路[13]。高德毅与宗爱东提出要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14]。
从翻译学角度看,Vermeer 的 Skopos 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导向[10];Nida 的功能对等理论突出了受众理解的等效性[11];而 Nord 的目的论则系统阐释了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功能属性[12]。这些理论为德语思政翻译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
三、翻译路径与教学策略
在德语思政教学中,翻译不仅是语言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更是价值观传播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一)直译与意译结合
如“中国梦”直译为 “Chinesischer Traum”。在教学中,教师需补充解释“中国梦”包含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个人幸福的统一。
(二)对比式翻译
通过对比德中两国文化理念,引导学生寻找共鸣。例如: “生态文明”:可译为 “ökologische Zivilisation”,对比德国的 “Umweltschutz” 与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三)功能对等翻译
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表达为 “die sozialistischen Kernwerte”,同时逐一对应翻译“富强(Wohlstandund Stärke)、民主(Demokratie)、文明(Zivilisation)、和谐(Harmonie)”。
(四)思辨性翻译训练
例如:“China setzt auf technologische Innovation, um seine Entwicklung voranzutreiben.”
学生译文:中国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发展。
教师点评:进一步强调“自主创新”的内涵,补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从而实现价值引领。
四、教学创新与实践意义基于翻译的德语思政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实现了价值塑造与跨文化理解的统一。
案例驱动: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将语言学习与价值观思考结合,避免了单纯的知识灌输。
跨文化比较:以翻译为切入点,帮助学生从中德文化差异中发现共性价值。
媒体素材运用:利用德国媒体的报道,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国际形象与话语权问题。
数字化与微课结合:借助多媒体平台和在线教学工具,提高课堂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
价值观的渗透:通过翻译与跨文化交流,使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五、结论
德语课程中的思政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的延伸,更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翻译路径的科学设计,可以有效实现“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与价值认同感。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教 党 〔 2017 〕 62 号 2017-12-04[2025-09-12].https://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5-28[2025-09-12].https://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文秋芳.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 中国外语, 2021, 18(2): 47-52. 见:CNKI/CQVIP 等数据库检索页面。
[4]胡杰辉. 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 中国外语, 2021, 18(2): 53-59. 见:相关期刊目录与引用数据库检索页面。
[5]黄国文, 肖琼.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 中国外语, 2021, 18(2): 10-16. 见:期刊目录与公开 PDF。
[6]肖琼, 黄国文. 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 中国外语, 2020, 17(5): 10-14.[7]杨金才. 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 外语教学, 2020, 41(6): 11-1[8]徐锦芬. 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 外语界, 2021, (2): 18-24.
[9]罗良功. 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本、质、量[J]. 中国外语, 2021, 18(2): 60-64.
[10]Vermeer H J.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A]//Chesterman A. 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C]. Helsinki: Oy Finn Lectura, 1989.
[11]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12]Nord C.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2018.
[13]张敬源, 王娜. 基于价值塑造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设计——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 2》为例[J]. 中国外语, 2021, 18(2): 33-38.
[14]高德毅, 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 43-46.
项目:1. 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观点指导下的《德语视听说》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 编号:2022-ksj16); 2.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德语视听说”(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编号:2022-xk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