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工程技术在绿色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
王钦 王聿文 刘维嘉
1阳煤集团齐鲁第一化肥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5000;2山东建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5000
一、引言
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化工行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绿色制造理念应运而生,它强调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化工工程技术凭借其在工艺优化、新材料研发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成为推动绿色制造的核心力量,为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径。
二、化工工程技术在绿色制造中的应用
2.1 节能减排技术
化工生产过程能耗高、污染物排放量大。高效的传热传质技术可提升能量利用效率,如新型换热器能强化热量交换,降低能耗。先进的催化技术可降低反应条件,减少能源消耗,像在合成氨工艺中,新型催化剂可降低反应温度和压力。在废气处理方面,采用吸附、吸收、催化燃烧等技术,可有效去除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废水处理则运用生物处理、膜分离等技术,实现达标排放,大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2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化工工程技术致力于构建资源循环体系。在固废处理上,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将废弃塑料、橡胶等转化为有用材料或能源。例如,废旧轮胎热解可回收炭黑、钢丝和燃料油。对于工业副产物,也能通过技术手段实现高附加值利用,如硫酸工业中的硫铁矿烧渣,经处理可提取铁精矿用于钢铁生产,其余成分还可制备建筑材料,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减少新资源的开采。
2.3 绿色工艺开发
开发绿色化工工艺是实现绿色制造的关键。以生物质为原料的化工工艺逐渐兴起,生物质来源广泛、可再生,用其生产生物燃料、生物基化学品等,可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如利用玉米秸秆等生物质发酵生产乙醇,替代部分汽油。同时,超临界流体技术、离子液体技术等新型绿色工艺,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污染小等优点,在化工合成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推动化工生产向绿色、高效方向转变。
三、化工工程技术推动绿色制造面临的挑战
3.1 技术研发成本高
绿色化工工程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化应用,中间涉及诸多环节,如小试、中试等,每个阶段都需要高昂的设备、人力、材料等费用。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难以承担如此巨大的研发成本,导致新技术推广受阻,限制了绿色制造在行业内的全面铺开。
3.2 技术转化难度大
即使研发出先进的绿色化工技术,从实验室成果到实际工业生产的转化过程也充满挑战。实验室条件相对理想,而工业生产规模大、环境复杂,需要考虑设备放大效应、生产稳定性、成本效益等诸多因素。许多在实验室表现良好的技术,在工业转化时出现效率降低、设备故障等问题,使得技术转化成功率不高,延缓了绿色制造的进程。
3.3 行业标准不完善
目前,化工行业绿色制造相关标准不够完善,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对绿色制造的理解和执行程度存在差异。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使得企业在采用绿色化工技术时缺乏方向,难以判断自身技术是否符合绿色制造要求。同时,也不利于政府部门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管,无法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阻碍了绿色化工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行业的绿色转型。
四、化工工程技术在绿色制造中的发展趋势
4.1 智能化与绿色化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化工工程技术正加速向智能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的方向演进,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生产流程的优化上,更渗透到从原料选择到产品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例如,在大型化工园区中,智能传感器网络可实时采集各装置的能耗数据、污染物排放浓度及设备运行参数,通过 5G 网络传输至云端数据中心,经 AI 算法分析后生成动态优化方案,如自动调节反应釜的搅拌速率以降低能耗,或精准控制催化剂注入量以减少副产物生成。某石化企业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与实际生产装置完全匹配的虚拟模型,通过模拟不同工况下的物料消耗与排放情况,成功将乙烯装置的综合能耗降低 8% ,同时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12% 。智能系统还能通过机器学习持续优化工艺参数,比如在精细化工合成中,AI 模型可根据实时监测的反应物浓度自动调整反应温度与压力,使目标产物收率提升 3-5 个百分点,显著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与物耗。未来,随着边缘计算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入,化工生产将实现更精准的碳排放追踪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动整个行业向低碳化、高效化转型。
4.2 跨学科协同创新
绿色制造的复杂性要求化工工程技术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通过跨学科协同创新破解技术瓶颈,这种融合正催生一系列颠覆性的绿色化工技术。材料科学与化工工程的交叉领域,研发出具有自清洁功能的纳米涂层反应器,其表面的特殊纳米结构可减少反应物结垢,使设备清洗周期延长 3 倍以上,同时降低清洗剂用量 50% ;环境工程与化学工程的结合,则开发出基于光催化 - 生物降解联用的废水处理技术,利用新型半导体材料吸收太阳能产生羟基自由基,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再通过微生物进一步降解,使化工废水 COD 去除率提升至 95% 以上。更值得关注的是生物化工与传统化工的融合,例如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改造微生物,使其能够利用工业废气中的 CO₂和 H₂作为碳源与能源,发酵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又降低对石油资源的依赖。
4.3 全球化绿色合作
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资源约束的全球性挑战中,化工行业的绿色转型正突破地域限制,形成多层次的国际合作网络。技术转移领域,发达国家通过 “绿色技术共享平台” 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如德国巴斯夫公司与中国石化合作建设的低碳烯烃项目,引入其自主研发的蒸汽裂解炉废热回收技术,使装置的能量利用效率提升 15% ,年减少碳排放 12 万吨。标准协同方面,欧盟的“可持续化学倡议” 与中国的 “绿色制造标准体系” 正在开展互认对接,推动建立统一的化工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例如双方共同制定的聚氯乙烯生命周期评价标准,已在亚洲、欧洲的 20 多家企业试点应用,为全球化工产品的绿色贸易扫清障碍。在基础研究领域,国际联合攻关项目不断涌现,如中美欧科学家共同开展的 “新型催化材料数据库” 建设,汇集全球 300 多个研究团队的实验数据,通过共享计算资源加速高效低毒催化剂的筛选,使新型催化技术的研发周期缩短至原来的 1/3 。这种全球化合作不仅促进了技术扩散,还推动形成 “南北合作”的新模式 —— 发展中国家提供应用场景与市场需求,发达国家输出技术与资金,如印度与荷兰合作的生物基材料项目,利用印度丰富的甘蔗渣资源,采用荷兰的酶解技术生产生物基聚酯,既解决了当地农业废弃物处理问题,又为全球提供低碳替代材料,实现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化工工程技术在绿色制造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工艺开发等应用,为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尽管目前面临技术研发成本高、转化难度大、行业标准不完善等挑战,但随着智能化与绿色化融合、跨学科协同创新以及全球化绿色合作等发展趋势的推进,化工工程技术必将在绿色制造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助力化工行业实现绿色转型,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前景。
参考文献
[1]张云龙.化工工程绿色化工技术应用研究——以希然化肥制造生产基地为例[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5,45(01):187-189.
[2]朱树镇,闫永,吴立剑.化工工程工艺中绿色化工关键技术研究[J].塑料包装,2025,35(03):66-69.
[3]刘乾.绿色化工技术在化工工程工艺中的应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3,(1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