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探讨

作者

蒋淑惠

徐州市审计局 江苏徐州 221000

引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质生产力”最早于2023年9 月在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调研中提出,随后在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正式纳入中央文件。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理论,对于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丰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成果、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概念的原创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发展

1.概念的提出与内涵。理论创新的首要标志是核心概念的提出与界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这一定义的原创性在于:第一,首次将“创新”置于生产力定义的核心,并明确其“主导作用”,超越了以往将科技视为一般要素的认知,深刻揭示了新时代生产力跃迁的根本动力源泉。第二,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个特征精准描绘了新质生产力的质态样貌,使其区别于以往任何形态的生产力,具有清晰的辨识度。第三,强调其“符合新发展理念”,将生产力发展与国家顶层发展理念紧密捆绑,赋予了新质生产力鲜明的价值导向和时代属性,即它必须是创新的、协调的、绿色的、开放的、共享的生产力[3]。

相较传统生产力概念侧重物质要素,新质生产力更加关注知识、科技等渗透性要素对生产力的提升作用,强调通过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以及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和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来催生新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从生产力要素看,新质生产力包含具备高水平知识技能的劳动者、智能化的生产工具、大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均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在概念内涵上实现了对传统生产力范畴的拓展和升级。

2.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视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典理论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视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并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重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论,坚持了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强调“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同时它与时俱进地拓展了生产力范畴,将数据、信息、人才等现代要素纳入生产力体系,并强调生产关系必须随之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反映了主体(人)对客体(自然和生产对象)改造能力的整体性飞跃。

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与实践路径指引

1.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理论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它所代表的创新驱动、高效能、高质量的生产力形态,正是破解我国当下面临的发展瓶颈、培育增长新动能的关键所在。实践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升级的现实生产力,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4]。例如,在制造业领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为塑造我国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提供了新思路。

2.引领产业变革和发展方式转变。新质生产力理论对实践最直接的指导体现在对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指引上。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理论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要求将科技成果及时应用于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提出了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明确路径。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理论要求发展方式的创新转型。这一思想促使各地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经济建设,在实践中更加注重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推动了更严格的环保标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以及绿色金融工具的运用。

此外,新质生产力的论述还强调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支撑对实践的保障作用,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合力,并要求健全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机制,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这些论述为各级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科技政策、教育人才政策和改革举措时提供了具体指导原则。

三、科技革命与国内变局下的新战略抉择

1.世界百年变局中的科技产业革命。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突飞猛进,前沿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正重塑全球经济版图和竞争格局。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同时,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企图通过“脱钩断链”迟滞我发展进程[5]。同时,还面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等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意味着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这一论述契合了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潮流,为我国在新科技革命中赢得主动权提供了明确思路。

2.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新质生产力理论同样植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有赖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发展质量以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

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报告均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相关要求。然而现实中,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仍大量存在。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新时代我国发展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和瓶颈问题而提供的新思路。如,针对我国传统比较优势逐渐减弱、新旧动能转换阵痛加剧的问题,新质生产力理论着眼于以创新提升质量,走出一条要素投入更少但产出效益更高的发展新路。又如,面对人民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提升,新质生产力理论强调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环保的供给。此外,新质生产力要求将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同时通过创新驱动创造更多就业和财富,逐步化解收入分配不公和区域发展差异,满足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的要求。

总的来看,新质生产力理论正是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清醒判断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把握。它顺应了我国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发展诉求,为破解新时代的发展难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四、方法论贡献与制度化原则的提出

新质生产力理论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建立从科技攻关到成果应用、从产业培育到市场推广、从人才培养到机制激励的完整创新链条,以系统集成的思维推动发展模式变革。

1.坚持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贯穿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主线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上,创新被置于首要和主导的位置,并构成了一个全面创新的方法论框架。

科技创新方法论要求把握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口,坚持“四个面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产业创新方法论强调产学研用融合和产业链协同,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形成高效能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方式创新方法论突出绿色低碳导向,要求在发展中统筹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的增长道路,以确保生产力长期稳定提升[6]。

2.明确“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科学方法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否会造成新一轮的同质化竞争和盲目跟风?针对这一普遍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原创性地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核心方法论。强调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 、新模式、新动能发展”[7]。这一思想的深刻之处在于,它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承认并尊重区域发展的差异性,要求各地发挥比较优势[8]。能源大省可探索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算力优势,人口大省可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生态大省可发展绿色生产力。这种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从方法论上保证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3.把握制度化原则。新质生产力理论认为要坚持制度创新方法论,坚持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变化,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该理论同时强调,要同步推进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提出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关系、处理好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制度创新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力提升。

综上,新质生产力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方法论和制度保障思想,这种战略性与操作性并重的方法论特色,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求真务实的理论品格,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结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有关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创性贡献突出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理论上,“新质生产力”作为全新概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当代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活力。实践上,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参考文献】

[1]经济日报评论员. 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N]. 经济日报, 2024-01-29.

[2]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N].求是,2024-05-

[3]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J].党建研究,2024(3):5-

[4]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__中国政府网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1/content_6928827.htm

[5] 把 防 范 化 解 风 险 摆 在 突 出 位 置 __ 中 国 共 产 党 新 闻 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5/0418/c40531-40462863.html

[6]李永强.发挥创新主导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红旗文稿,2024,(6):4-

[7]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4-03-06(01).

[8]叶振宇,郑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基本逻辑与实践路径[J].齐鲁学刊,2024(5):12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