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政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低空经济产业链构建与招商引资赋能

作者

宋近平 孙孟晨 李名浩 张金晖

烟台市芝罘区投资促进中心 山东烟台 264000 华北科技学院应急技术与管理学院 河北廊坊 065201 华北科技学院应急技术与管理学院 河北廊坊 065201 华北科技学院应急技术与管理学院 河北廊

1 引言

低空经济是基于低空空域资源,融合飞行器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而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1]。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将发展低空经济,“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被写入 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等联合印发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 年)》则提出到2030 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这些政策文件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和发展方向。

尽管拥有政策支持,当前低空经济产业链仍面临诸多挑战[2-6],低空飞行器技术研发、制造与运营环节脱节,基础设施薄弱,空域管理与制度配套不完善,人才短缺与应用场景欠开发,制约了招商引资效率与产业集聚。

产业链的构建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7-9],政校企合作为破解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政府侧提供政策引导与基础设施支持,高校侧强化技术研发与人才供给,企业侧承担应用转化与市场拓展。三者通过优势互补与资源整合有望打破当前产业生态的分散格局,在此基础上,本文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探讨:一是政校企三方如何协同推进低空经济产业链构建;二是完善的产业产业链如何反哺低空经济招商引资工作。

2 政校企合作的角色定位与协同机制

低空经济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学科、领域的高度交叉与系统性,其发展涉及技术集成、场景运营等多个复杂环节,因此其产业生态的构建不仅是产业链延伸的结果,更是多元主体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中,政府、高校与企业作为重要的产业上游主体,需要开展高效协作,以形成良性的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生态系统。

2.1 政府:制度构建与资源统筹

政府作为产业生态系统的制度供给者和环境营造者,发挥着顶层设计与资源统筹的重要作用。首先,政府通过制定空域分类管理、飞行许可审批、飞行器与通航机场运行规范等相关制度,为企业提供清晰的政策边界,降低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制度性成本。其次,在基础设施层面,政府应主导建设包括通航机场与起降设施、低空通信设施、飞行监测系统等公共设施,填补因市场滞后而导致的基础设施真空。此外,面对区域协同不畅的问题,政府可通过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推动空域资源的共享调度,提升区域空域资源整体配置效率。这些制度的建设不仅是市场进入和企业运营的保障,更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产业生态构建的重要引力。通过制度性托底与基础设施资源共享,政府在产业链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管理层面,更体现为价值创造与风险缓释的多重功能。

2.2 高校:技术源头与人才支撑

高校是技术研发的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在产业链中承担着技术创新策源地与人才供给方的双重角色。一方面,面向低空技术中的核心瓶颈问题,高校可聚焦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与攻坚,通过建立实验实训基地、联合研究机构等形式,高校能够实现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打通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转化通道,从而形成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良性机制,助力产业链的内生式发展。另一方面,顺应“新工科”背景,高校应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建设涵盖飞行器驾驶与操作、飞行器设计、飞行器维修、空管、通信、低空应急等方向的复合型课程体系和微专业,为产业发展提供胜任力更高的人力资源。

2.3 企业:场景转化与市场牵引

企业是技术与市场的交汇点,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角色。不仅是需求的提出者,也是成果的应用者。企业的场景开发能力决定了技术验证的效率,而其资源整合能力则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围绕低空经济的典型场景,如空中物流、应急管理、农业生产、高端医疗等,企业需在技术成熟度与市场可行性之间进行权衡,推动解决方案的快速试点与优化。此外,龙头企业还承担着产业链整合的职责,牵引上下游中小企业嵌入生态,推动集群式协同发展。企业将脱敏后的运营数据与高校与政府共享,有助于完善制度供给、支撑技术研究,最终构建企业需求牵引、高校技术创新与人才供给、政府制度响应的闭环机制。

2.4 三方协同机制与正向循环

三方合作的本质在于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并通过合作取得发展增量。政府的制度供给与资源统筹,为产业链构建营造稳定预期和基础设施;高校的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为产业链注入创新动能和人力资源;企业的应用开发与市场扩张,则实现产业链价值的落地转化。通过联动协同,三方共同构建起政策推动、技术研发、人才供给、市场验证的闭环动态反馈机制。这一机制既能够应对技术快速演进的不确定性,也为区域招商引资提供稳定支撑和差异化优势,是推动低空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

3 低空经济产业链构建的核心路径

低空经济产业链的构建是一个从基础设施投资、制度响应到生态系统完善的动态过程。其核心路径可归纳为要素整合、机制协同与生态培育三方面。

3.1 要素整合:夯实物质与数据基础

低空经济的基础设施需求具有显著的公共属性和前期投入特征,因此,要素整合是产业链构建的起点和根基。一方面,在物理空间上,应通过政校企合作打通基础设施瓶颈,联合建设测试基地、适航认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研发工作的硬件条件与企业准入便利度。另一方面,围绕空域数据孤岛问题,需建设低空数据中心,整合空域监管、飞行监测、导航、通信等多源数据,推动数据标准统一与分类共享,依托联邦学习、区块链、边缘计算等技术构建数据资产,发挥数字资源要素价值。

3.2 协同机制:构建动态组织与政策支持体系

在要素整合的基础上,实现高效协同与持续迭代,是决定产业链稳定运转的关键所在。组织层面,应建立由政府牵头、高校与企业参与的产业创新联合体,明确战略规划、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方面的职能分工,实现从研发立项到场景应用的高效闭环。政策层面,需构建与产业生态演进相匹配的政策支持体系。如通过设立产业引导资金支持共性技术研发,通过场景首发政策降低企业试水成本,通过技术标准建设推动系统集成。同时,还应加强政策的可预期性与连续性,为企业中长期布局提供稳定制度环境,避免政策波动对产业投资形成干扰。

3.3 生态培育: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与横向拓展

产业链的最终目标不仅在于链条的完整与高效,更在于其自组织、自进化与自增长的能力。因此,生态培育是检验产业链质量与活力的重要环节。在纵向方向上,高校聚焦关键技术研发,企业开展应用场景建设,逐步形成从技术源头到终端市场的闭环。在横向方向上,引导医疗服务、运输服务、运维服务、应急服务等关联企业嵌入生态系统,形成完整的配套产业。通过建设产业链信用体系、资源共享机制和产业链金融,鼓励生态内市场主体以合作代替竞争,增强网络效应,提升区域招商引资的综合承载力与差异化竞争力。

4 产业链赋能下的招商引资路径

产业链的成熟度决定区域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与稳定性。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配套体系与增强制度预期,产业链为招商引资创造价值基础与决策信心。

4.1 吸引力来源:产业链降低企业综合成本

招商引资的第一推动力来自营商环境的整体吸引力,产业链的完备程度则扮演基础性角色。首先,标准化的空域管理体系、统一而便捷的审批流程和透明的监管机制,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使企业在进入初期即可获得稳定、清晰的运营预期。其次,政府主导的技术平台与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拎包入驻”式的开发条件,缩短企业初轮投资的建设周期与试点成本。再次,随着数据平台与人才供给机制的日益完善,企业在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方面的获取难度不断下降,可进一步提升投资便利度。这种由产业链衍生出的服务能力,构成了招商引资的隐性红利,成为吸引优质企业的内在吸引力。

4.2 策略设计:产业链导向的差异化招商策略

在低空经济产业链结构逐渐明晰、企业类型逐渐丰富的背景下,产业发展政策需摒弃“刀切”转向“精准化”,形成与产业链分工相适配的政策工具体系。对于处于产业链上游的技术密集型企业,应聚焦于创新资源的集聚与研发能力的释放,给予研发补贴、成果认定便利、实验平台开放等政策支持,并赋予其参与技术标准制定与生态平台构建的核心地位。对于中游的场景运营类企业,可强调场景资源的独占性与运营保障,提供中长期场景经营权等定向激励,降低其在市场初期的运营不确定性。对于下游配套与服务型企业,则应注重产业链协同效率与资源流通便利,通过准入清单制度、供应链金融支持等方式,引导其有序嵌入产业生态,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增益。

4.3 品牌转化:产业链价值的外部可见性

产业链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内部协同性上,更应通过品牌传播与外部背书转化为区域的可识别竞争力。可通过建设产业生态示范区、发布产业生态白皮书、建立招商信息服务平台等举措,提升链外企业、投资机构对本区域产业生态体系的理解程度与信任水平。应积极参与国内外行业标准制定、展会与跨区域合作平台,强化区域在全国乃至全球低空经济话语体系中的地位。最终通过产业链的品牌化运作,实现招商引资向“产业生态高地”的转变,提升区域对龙头企业、核心技术与关键要素的持续虹吸能力。

5 推进策略与保障机制

产业链的构建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工程,而是一个动态演进、持续优化的过程。其运行效率和发展韧性取决于配套保障机制的系统性、协调性与适应性。因此,须构建覆盖政策供给、知识转化、人才供给和生态协同的多维发展体系,以产业促进与市场良性互动、创新与应用双向支撑的发展格局。

5.1 政府侧:优化制度供给与基础设施支撑

政府作为产业生态的主导力量,其首要职责是提供稳定、可预期、前瞻性的制度环境。首先,应深化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便捷空域审批流程制度,加强空域使用合法性管理。其次,在基础设施方面,应加快建设覆盖主要区域的一体化低空感知网络,提升低空通信、导航与监测能力,为产业链各类企业提供共用、开放、稳定的低空运行支撑体系。再次,应推动政务服务平台与企业平台的数据联通,实现审批信息、运营数据、飞行计划等关键数据的跨部门实时共享,提升政务响应的智能化水平。

5.2 高校侧:塑造技术转化与人才供给体系

推进产业链建设过程中,高校需主动构建产学研协同机制。一方面,应建立面向企业技术难题的需求牵引、揭榜挂帅机制,设立联合攻关课题库与定期交流平台,提升科研选题的产业适配性与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应继续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分配机制,提升科研人员参与转化的积极性。

人才供给方面,航空航天类院系可打造涵盖飞行器操作、飞行器设计、飞行器维修、空域管理、低空通信、低空导航等专业和相关课程,非航空航天类院系可依托微专业和公共选修课,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开设应急管理、医疗、物流、农业、巡检等将低空技术与本专业结合的、以场景驱动的微专业或课程体系。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基地与工程实践项目,将真实产业问题引入教学过程,提升毕业生的岗位胜任能力与人才契合度,为产业链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供给。

5.3 企业侧:发挥协同引领与标准主导作用

企业既是产业链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生态协同的组织者和生态秩序的塑造者。一方面,通过共建开放性应用场景、共享运营数据资源,构建面向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平台,降低中小企业的进入门槛,激发产业生态活力。另一方面推动建立基于场景的行业标准体系,构建统一的软硬件接口、数据格式、安全规范,提升生态系统的兼容性与扩展性。在风险管理方面,企业可牵头建设联合采购与供应保障平台,联合上游供应商开展产能储备、技术认证与替代方案设计,提升产业链韧性。

6 结论

低空经济是我国重要的新兴战略产业,正在成为引领区域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招商引资的关注点。然而,当前产业链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要素分散、制度滞后、人才短缺、应用场景不成熟等问题。政校企合作可通过资源互补与机制创新,为构建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提供坚实基础。

本文从三方协同机制入手,系统分析了产业链构建的要素整合、机制协同与生态培育路径,明确了产业链对招商引资能力的赋能逻辑,并提出了政府、高校与企业的保障策略。唯有通过系统性构建与持续性优化,方能推动低空经济由政策驱动向生态牵引、由要素集聚向价值共创转型,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理,冯科,李姝蓓.低空经济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展望——基于 CiteSpace 的文献计量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5,(07):1-7.

[2] 兰旭东.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焦点与对策[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2025-08-08].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50624.001.

[3] 钟成林,胡雪萍.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孵化:实现进路、瓶颈障碍与纾解对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6(04):121-133.DOI:10.19563/j.cnki.sdzs.2025.04.012.

[4] 王 开 元 . 低 空 经 济 的 法 律 风 险 与 规 制 路 径 [J/OL]. 企 业 经济,2025,(08):152-160[2025-08-08].https://doi.org/10.13529/j.cnki.enterprise.economy.2025.08.015.

[5] 李婳婧,丁凡,李闻宇,等.低空经济产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5,(14):33-39+51.

[6] 陈永伟.低空经济的监管难题、国际经验与中国协同治理路径[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5,(04):31-45.DOI:10.19653/j.cnki.dbcjdxxb.2025.04.003.

[7] 张旭.低空空域开发现状与低空经济发展策略[J].中国航务周刊,2024,(13):57-59.

[8] 许冰,来逢波.低空经济产业量质齐升:内涵解析、理论逻辑与靶向路径[J].东岳论丛,2025,46(07):121-129.DOI:10.15981/j.cnki.dongyueluncong.2025.07.015.

[9] 兰建平,吴骏毅.长三角低空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J/OL].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2025-08-08].

基金项目:华北科技学院智慧课程建设项目ZHKC20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