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听障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詹豪春

浙江省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科学探究活动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听障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因语言障碍、信息输入受限及交往方式差异,往往在思维能力发展上存在一定阻碍。因此,如何基于听障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并实施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聋校科学探究活动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科学教学仍停留在知识灌输和演示实验阶段,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有限,缺乏主动思考与实践的空间。这种状况不利于听障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二)教师观念与方法的局限

一些教师认为听障学生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限制了其科学探究的可能性,因此倾向于以“简化”为主,减少思维挑战。这种低期望的教学观念无形中弱化了听障学生的潜能发挥。

(三)支撑条件不足

受制于教学资源、辅助设备及专业支持团队的匮乏,听障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往往缺乏视觉化、多模态的支持,导致其在数据获取、结果表达和思维延展方面存在障碍。

研究表明,听障学生在形象思维方面往往较为突出,而在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逻辑表达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这种差异要求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既要发挥其形象直观优势,又要有意识地引导其内在逻辑推理、归纳总结和批判反思等方面的发展。

二、培养听障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情境导思,问题引探究

科学探究的起点是问题。教师应结合听障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创设贴近生活的真实问题情境,如在讲“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可以带学生到校园里,让他们观察一个现象:为什么大树底下的小草又矮又黄,而操场中间的小草却绿油油的?提问:“你们觉得小草的长相和什么有关?”学生们可能会猜是水、土,或者阳光。接下来,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导他们设计一个对比实验:种两盆一样的绿萝,一盆放在窗台上,一盆放在黑纸箱里,每天观察记录它们的变化。整个探究过程都围绕着解决这个最初的“校园小草之谜”进行,学生的思考就有了明确的目标。

对于听障学生来说,越是贴近他们生活的问题,越能激发他们一探究竟的兴趣。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科学知识藏在一个个真实的小谜题里,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解开它。

(二)多感促思,直观助理解

针对听障学生信息获取受限的特点,应充分利用图像、视频、动画、手语、文字字幕等多模态信息输入方式,帮助他们在直观感知中建立概念,并通过多通道刺激促进思维活动。

例如学习“水的三态变化”时,光是讲理论很难懂。我们可以这样做:1.做实验看变化:在教室里用热水、冰块现场演示水蒸气、水和冰的转化,让学生亲眼看见;2. 播放慢动作动画:用动画展示水分子在受热或遇冷时是怎么运动、怎么改变排列的,把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变得可视化;3. 动手摸一摸:让学生安全地触摸冰块的冰冷、流水的湿润和水蒸气的温热,建立直接的感官联系。同时,配合手语讲解、文字卡片和视频字幕,确保学生从多个角度充分理解同一个概念。

(三)支架导思,逐步建逻辑

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应注重过程性指导,通过提出层层递进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思路。同时,可以设置思维导图、实验记录表、图示推理卡等支架工具,辅助学生进行逻辑推理与总结。

探究“怎样让湿衣服干得更快”时,可以一步步问:“用衣架晾和团成一团晾,哪个干得快?”(引出表面积大小的影响)“在有风的地方和没风的地方呢?”(引出空气流动的影响)“这些方法说明了什么?”同时,可以提供一张实验记录表,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填写自己的猜想、实验过程和发现。还可以给他们发画着“太阳”、“风”、“水珠”的小卡片,让他们排列组合,推理出结论。教师通过提问和工具,把一个大难题拆解成几个小步骤,引导他们一步一步自己找到答案。这样,思维的过程就变得清晰又具体。

(四)协作激思,互动拓深度

科学探究活动宜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听障学生在团队中承担任务、分享观点。通过同伴互动,学生不仅能在交流中提升思维深度,还能通过模仿与互助弥补自身不足。

在做一个“设计纸桥承重”的项目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都有不同角色:“设计师(” 负责画桥梁草图)、“建造师(” 负责动手折叠和搭建)、“测试员”(负责记录桥梁能承受多少硬币)、“汇报员”(负责向全班展示成果)。听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角色,比如细心就当测试员,擅长画画就当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贡献了智慧,也从别人那里学到了新的思路。

(五)反思炼思,表达促内化

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反思与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探究结束后用图画、手语、文字等方式表达过程与结果,并通过同伴互评、教师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反思,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如在观察完“蜗牛”之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总结:画一幅蜗牛的结构图,用短片介绍蜗牛喜欢吃什么,或者写几句话记录自己的发现。之后组织分享会,让学生互相提问:“为什么你觉得蜗牛喜欢阴暗的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也可以追问:“如果下次再观察,你会注意什么?”通过这种表达和反思,学生就能把一次简单的观察活动,变成一次深刻的科学思维训练。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听障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聋校科学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维发展的引导者,要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中,畅游思维之海,提升科学素养,促进思维能力发展,为其全面融入社会并开创美好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丽, 刘丽华. 听障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教育对策[J]. 特殊教育研究, 2020(5): 45-51.

[2] 李海英. 听障学生科学学习中的思维障碍与教学策略[J]. 中国特殊教育, 2019(12): 72-78.

[3] 陈晓丹. 合作学习在听障学生科学课堂中的应用[J]. 当代特殊教育,2021(4): 56-62.

[4] 郑霞. 多模态教学在听障学生科学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 教育观察,2022(9): 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