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传承与构建:红岩精神引领下的“一二三三”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研究

作者

米青 张小艳 黄银荣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重庆市 401331

引言:红岩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思政教育的活教材,是在重庆这块革命沃土上孕育升华的,“爱国、奋斗、团结、奉献”的红岩精神是浸润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精神品性,其价值理念与当今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保持高度融合。其次,将红岩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探索构建“一二三三”思政教育模式,对解决当前思政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具有示范意义。

一、构建专业化传承团队,夯实思政育人基础

以“职业化、专业化”为目标,组建红岩精神传承者团队。一方面,选聘思政任课教师、专业基础任课教师及辅导员中的骨干力量为骨干,选聘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专家教授来开展师资培训,内容包括红岩历史、红岩精神及其宣讲技巧;另一方面,建立团队教研制度,定期开展团队红岩精神育人的研讨会,结合专业特点探索课程融入路径,例如智能制造专业将红岩先辈的“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提升团队育人能力。同时,依托已组建的学生宣讲团队与红色故事会筹备团队,形成“教师引领 +, 学生参与”的传承梯队,扩大红岩精神传播覆盖面。

二、推进双线协同发展,深化思政育人过程

在教师主线,学院力促红岩精神融入各教学科研环节。教师在思政课程开设“红岩精神专题”,系统讲述党的革命历史和红岩精神。专业教育,在课程改革中,从教育学科的视角看,将红岩精神与专业结合,“课程思政”,例如建筑专业讲解历史建筑时,要加入对红岩遗址保护的内容,以此为基础进行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来研究红岩精神育人的相关问题,以促进模式的优化。

以学生为主线,建立“理论 + 实践”的成长路径。理论方面,加强红色读书会、红岩英烈讲故事进教室等环节对学生进行价值教育;实践方面,依托学院与陈家桥桥南社区“共建”“红岩精神传承践行基地”,开展红岩精神传承基地志愿服务、红岩精神传承实践红色宣讲、红岩情景剧等活动,在实践中感悟红岩精神,筹备并组织红色故事剧本展演比赛,引导学生们用文艺作品去传承、弘扬红岩精神,实现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有效结合。

三、落实三维育人要求,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在价值引领方面,依托校内红岩文化展馆、校外传承践行基地等载体,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英烈事迹分享会等多元化形式,深度结合红岩先辈在狱中坚持真理、严守秘密的革命事迹,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引导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感悟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进而将情感共鸣转化为政治认同,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在能力提升方面,在实践活动中精准设置问题解决、团队协作、成果转化等阶梯式任务,如组织学生开展“红岩精神与新时代青年责任”专题调研,从问卷设计、实地走访到报告撰写全程指导,同步培养其调研分析、沟通表达与创新思维能力。

在人格塑造方面,以红岩先辈“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事迹为鲜活教材,常态化开展“学英烈、守初心”道德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躬身实践中践行先辈精神,培育责任担当与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最终实现价值、能力、人格的协同提升。

四、遵循三大育人规律,保障育人实效

学院在“一二三三”模式实施过程中,始终以三大规律为根本遵循,确保思政教育走深走实。

教师依据思政工作规律,坚持党对思政教育的全面领导,成立由党委牵头的红岩精神育人工作小组,将政治引领贯穿模式设计、实施与评估全过程,坚决确保育人方向的正确性。

教师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打破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的壁垒,推动红岩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多方协同”的育人格局,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教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契合学生成长规律,基于大专生不同年级的认知特点与发展需求精准设计教育内容:低年级通过红色故事演绎、历史纪录片赏析侧重红岩精神的历史认知培育;高年级结合专业实习、就业指导侧重责任担当的实践塑造,最大限度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作为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红岩精神无论对当下还是将来都具有巨大感召力和育人性的作用。“一二三三”思政教育模式以“一个核心”为支撑,“两条主线”为牵引,“三个要求”为目标,“三个规律”为准绳,成功地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升了教育实效性。红岩精神的传承、思政教育的创新是个长期工程,还需进一步丰富模式内涵,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深化,从而使红岩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发芽结果,为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黄旭,邹绍清.红岩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6):85-92.

[2]胡艺璇.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2024(12):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