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学生规范书写的策略研究
曹小倩
长武县昭仁街道罗峪完全小学 713600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从“知识灌输”转向“核心素养”导向,学生书写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规范书写不仅仅是写得工整,更是学生表达思维、形成认知、培养审美的核心环节。尤其在农村学校,书写能力的薄弱直接影响了学生作业质量、考试表现乃至学业信心。部分学生长期存在写字不规范、字形错误、书写潦草等问题,暴露出书写教学的薄弱环节。本文立足农村教育实际,结合一线教学观察,力求提出贴近实情、便于落实的策略,为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一、农村学校学生书写问题的现状分析
1.1 书写规范性整体偏弱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许多农村学生存在明显的书写问题,如笔画搭配不当、结构比例失衡、行距不齐、字迹潦草等。这些问题不仅体现在课堂作业和默写中,甚至在考试卷面上也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系统训练,学生对“什么是规范书写”没有明确认知;另一方面,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学生长期依赖课本范字与同伴模仿,缺乏标准统一的书写参照。此外,一些年级较低的学生还存在握笔姿势不当、坐姿不正确等问题,也影响了书写质量的稳定性和规范性。
1.2 教学重视度与评价体系缺失
在农村学校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将重心放在识字量、课文讲解和考试训练上,忽视了书写教学的独立价值。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写出正确的字词即可,对于笔顺、结构、美观度等方面则缺乏具体指导与纠偏。此外,在作业和考试评价中,书写常常不是重点考量因素,即便出现严重的书写问题,也缺乏相应的惩戒或提醒机制,学生也因此缺乏主动规范书写的意识与动力。这种“只求写会,不管写好”的导向使得书写规范在教学过程中被边缘化,进一步削弱了学生的书写能力。
二、农村学生书写能力弱化的原因剖析
2.1 教学方式缺乏系统性与趣味性
当前多数农村学校书写教学方式仍较为单一,主要以临摹为主,缺乏结构化的书写训练体系,也较少引入对比性、创意性或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生字教学中,教师更多是“抄五遍、写十遍”,却缺乏对字形结构的深入讲解,对笔画顺序、部件组合、间架结构等关键点缺乏系统剖析。与此同时,部分教师自身书写水平一般,对书写规范的认知和教学表达不够精准,无法有效指导学生从“写出来”走向“写规范”“写美观”。缺乏趣味性和成就感的练字过程,也导致学生对写字提不起兴趣,书写质量随之下降。
2.2 家庭教育缺位与环境支持不足
农村家庭普遍文化基础较弱,很多家长本身对规范书写理解不深,缺乏对孩子书写行为的指导和督促。部分家长甚至将书写视为“语文以外的附加内容”,只关注作业是否完成,忽视书写质量。此外,农村家庭学习环境相对简陋,孩子书写的灯光、桌椅、书写材料等条件不理想,有的孩子在餐桌上写作业、在床上练字,这些不良环境直接影响了书写姿势和书写稳定性。此外,缺少专门的练字时间和持续的反馈机制,也使得学生课外书写训练无法形成习惯性积累,学习效果不明显。
三、农村学生规范书写能力提升的策略路径
3.1 强化课堂教学中的书写指导
教师要改变“只讲语文知识,不教书写规范”的倾向,在日常教学中充分渗透书写指导内容。可以在识字教学中加入结构分析、笔顺演示,在默写训练中强化规范性要求,在作文批改中加入卷面评价标准。教师还可以通过生字卡片展示、板书示范、书写视频辅助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书写模型。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优秀字展示、“每日一字”等活动,提升书写成就感与参与感。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应合理安排每日10 分钟左右的规范书写训练,做到“短时高效,持之以恒”。
3.2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
书写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评价与激励。学校应将书写规范纳入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阶段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建立“书写表现星级评价卡”“书写成长记录册”等形式化工具,对学生的进步进行跟踪和记录。在班级层面,可以组织“美字小达人”“书写之星”评选活动,设置展示栏、书写作品墙,营造“比规范、比进步”的良好氛围。教师评价中既要关注学生书写的标准程度,也要强调进步幅度,尤其对书写能力较弱但进步明显的学生给予肯定与鼓励,激发其自我改进的内驱力。
3.3 加强家庭协同与环境营造
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强化家校共育意识,帮助家长认识到规范书写对孩子学习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家长会、校讯通、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推送实用的书写指导方法和练字资源。建议家长为孩子准备相对独立、安静、光线适宜的书写空间,并鼓励每天进行 10–15 分钟的练字练习。教师可以设立“家庭书写打卡机制”,鼓励家长记录孩子的书写练习情况并定期上传,由教师给予反馈,从而实现家庭作业与学校评价的有机衔接。同时,可以提供范字、字帖推荐,让家长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升书写训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总结:农村学生的书写规范问题既反映了教学环节的缺失,也映射出教育生态中的多重结构性短板。要实现规范书写能力的整体提升,必须从学校教学入手,强化课堂指导与评价体系建设,同时借助家庭力量完善书写训练的环境与延展路径。教师应以书写为基础,向规范性、系统性、趣味性全面拓展;家长则应从支持者转为参与者,形成稳定持续的家庭书写反馈机制。唯有多方合力,久久为功,方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与严谨的学习态度,从而为农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书写之规范,育人之本源,是农村教育亟需关注与修复的核心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郭娜.规范农村学生汉字书写,提升学校文化育人水平[J].学周刊,2019,(27):93.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7.086.
[2]岳忠杰.如何引导农村学校七年级学生规范汉字书写[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5):241.DOI:10.16681/j.cnki.wcqe.201905155.
[3]陈存璟.规范农村学生汉字书写提升学校文化育人水平[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04):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