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三全育人” 理念下高职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同向同行的路径探索

作者

黎欢

重庆经贸职业学院 409000

一、引言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三全育人” 理念已成为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高职公共体育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运动技能的任务,更在塑造学生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专业学习则聚焦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长期以来,高职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未能形成育人合力。探索 “三全育人” 理念下高职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同向同行的有效路径,对于全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三全育人” 理念下高职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同向同行的内涵与价值

(一)内涵解析

“三全育人” 理念下高职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同向同行,是指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框架下,将公共体育课的育人目标与专业学习目标进行有机整合,使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环节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培养其适应专业需求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具体而言,全员育人要求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包括体育教师、专业教师、管理人员等,都要树立协同育人意识。

(二)价值体现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同向同行,能够使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培养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能力,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2.契合职业岗位需求:不同专业的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身体素质和职业素养有着不同的要求。通过将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同向同行,能够根据专业特点定制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适应特定职业岗位的体能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三、高职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的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目标脱节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与专业课程在目标设定上缺乏沟通与衔接。公共体育课往往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传授基本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而专业课程则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两者在育人目标上未能形成协同效应。

(二)教学内容分离

高职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通常以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主,如篮球、足球、田径等,缺乏对专业特点的考量。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较少涉及体育元素,未能将体育锻炼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这种教学内容的分离,使得学生无法在体育学习中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能力提升,也难以将体育精神和运动技能运用到专业学习和职业实践中。

(三)师资队伍协作不足

体育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体育教师对专业知识和职业岗位要求了解有限,难以将专业需求融入体育教学;此外,学校也缺乏对教师协同育人能力的培训和激励措施,导致师资队伍在推动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同向同行方面动力不足。

(四)教学评价单一

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公共体育课和专业课程各自独立评价,评价标准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在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发展。缺乏对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协同育人效果的综合评价,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两者融合过程中的学习成果,也难以对教学实践起到有效的引导和改进作用。

四、“三全育人” 理念下高职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同向同行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协同目标体系

1.明确育人总目标:以 “三全育人” 理念为指导,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协同育人的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身体素质、扎实专业技能、优秀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细化课程目标:体育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分析各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将公共体育课目标与专业课程目标进行细化和对接。例如,对于建筑工程专业,在公共体育课中设定增强学生力量素质和空间感知能力的目标,以适应建筑施工中的体力劳动和图纸识读等专业需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将培养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和良好形体姿态纳入体育教学目标,与专业服务技能培养相契合。

(二)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开发特色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如针对机械制造专业,设计与机械操作相关的体能训练项目,如模拟机械搬运的力量训练、操作设备的协调性训练等;为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幼儿体育游戏创编课程,培养学生组织幼儿体育活动的能力。同时,融入体育文化和职业精神教育,如在体育教学中讲解体育名人的拼搏故事,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学校定期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专业知识培训,了解各专业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同时,安排专业教师参与体育教学方法和运动训练知识的学习,提升其体育育人能力。此外,鼓励教师参加跨学科交流活动,促进体育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知识互补。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1.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建立涵盖身体素质、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除了传统的体育技能考核和专业知识考试外,增加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2.实施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记录学生在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融合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成长。通过课堂表现记录、实践项目报告、小组评价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同时,进行终结性评价,对学生在一个学期或整个学习阶段的综合表现进行全面评估,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五、“三全育人” 理念下高职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同向同行的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在推动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同向同行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对在协同育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资源保障

加大对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融合的资源投入,建设专业特色体育场馆和实训基地。例如,为航空服务专业建设模拟机舱体能训练室,为电子商务专业打造电商物流配送体能训练场地。同时,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在线课程等,为教学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三)评价保障

建立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评价机制,定期对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同向同行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参与评价,从职业岗位需求的角度对育人效果进行反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管理措施,不断优化协同育人模式,确保 “三全育人” 理念下高职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同向同行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六、结论

在 “三全育人” 理念下,推动高职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同向同行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通过构建协同目标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实现路径,并提供制度、资源、评价等方面的保障措施,能够有效打破公共体育课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壁垒,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优秀人才。未来,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深化两者的融合,推动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