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肢体律动在小学低年段趣味唱游中的实践路径

作者

涂捷

深圳市水库小学 518000

引言:传统唱游教学常陷入“重唱轻动”的窠臼,教师往往将肢体动作视为歌曲演唱的附属品,导致课堂沦为机械的“跟唱训练场”。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论揭示:儿童天生具有通过身体探索世界的本能,肢体动作是音乐感知的“原始语言”。粤教花城版教材中的曲目,其节奏型与动作模式存在天然的同构关系。当教师将四分音符转化为“踏步走”、八分音符转化为“小跑步”时,抽象的时值概念立即转化为可触摸的身体记忆。这种转变不仅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学习特征,更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强化感知与体验”的要求深度契合。

一、动作编码:构建音乐要素的肢体转译系统

肢体律动的核心在于建立音乐要素与身体动作的对应关系。达尔克罗兹提出“身体是天然的节奏乐器”,通过系统化的动作编码,可将音高、节奏、力度等要素转化为可感知的身体语言。在粤教花城版教材中,这种编码需遵循“从生活到艺术”的认知规律:将儿童熟悉的行走、拍打等动作进行音乐化改造,形成具有音乐表现力的动作语汇。

在教授《火车开啦》该曲时,教师可设计“音高梯田”律动:将教室地面划分为八个等距区域,每个区域对应一个音级。当唱到“do”时,学生踮脚触碰第一区域;唱到“re”时,单脚跳至第二区域,以此类推。为强化音准概念,教师可用纱巾作为视觉辅助——唱高音时纱巾向上飘扬,唱低音时纱巾自然下垂。这种多模态刺激使音高概念从听觉维度扩展至视觉与动觉维度。在后续的创编环节,学生自发将“音高梯田”改造为“音高滑梯”,通过蹲下、起立等动作表现音程变化,实现了从模仿到创造的跨越。

二、情境重构:打造沉浸式音乐体验场域

情境认知理论指出,学习是情境性实践活动。肢体律动通过角色扮演、场景模拟等方式,将音乐作品转化为可参与的戏剧化情境。在粤教花城版教材中,《划龙船》《小蚂蚁搬米粒》等民歌具有鲜明的劳动场景特征,为情境重构提供了天然素材。教师需把握“真实性与趣味性平衡”原则,既保留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核,又通过夸张的肢体表现增强趣味性。

《划龙船》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教师可将其转化为“龙舟竞渡”情境: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围成圆圈代表一艘龙舟。领唱者手持鼓槌敲击中央大鼓,其余学生踩着鼓点做“划桨”动作——强拍时手臂用力前推,弱拍时手臂缓慢回收。为增强协作性,教师引入“桨频同步”机制:当领唱者喊出“嘿哟”时,全体学生需在第三拍同时跺脚,通过声音与动作的双重对齐培养节奏感。在表演评价环节,各组通过“龙舟接力赛”形式展示成果,输掉比赛的小组需用身体摆出“翻船”造型,这种游戏化评价机制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两只小象》教学里,教师巧妙开展跨学科融合实践。鉴于歌曲描绘小象嬉戏场景,教师将其与科学课“动物特征”主题结合,设计“象鼻模仿秀”律动。孩子们把纱巾系在腰间当作象鼻,欢快地甩动、卷曲,在趣味动作中真切感受象鼻的灵活,科学知识悄然入脑。为渗透数学思维,又引入“节奏密码”游戏,把四三拍节奏型变成“走 - 走 - 跳”动作组合。教师展示节奏卡片,孩子们用身体努力破译,在律动中理解节奏规律。这种跨学科设计让课堂活力满满,丰富了律动内涵。课后,孩子们热情不减,自发用废旧纸箱制作“大象耳朵”头饰,回家后还兴奋地表演给家人看,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让音乐教育真正走进生活,实现生活化转型。

三、文化浸润:唤醒传统音乐的生命基因

文化响应式教学强调,音乐教育应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肢体律动通过挖掘地方音乐中的典型动作语汇,可使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身体记忆。在粤教花城版教材中,《卖汤圆》《彩云追月》等曲目蕴含丰富的岭南文化元素,教师需通过动作解码实现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

在教授《卖汤圆》这首极具广府音乐特色的歌曲时,教师精心创设了“汤圆工坊”的趣味情境。课堂上,学生们两两结伴,化身“揉面师”与“包馅工”。“揉面师”双臂缓缓画圈,那轻柔又连贯的动作,仿佛真的在揉着软糯的面团;“包馅工”则用手指轻快地交替点触同伴手臂,好似在精准地包入香甜的馅料,大家沉浸其中,乐不可支。为生动展现歌曲里的切分节奏,教师又引入“汤圆翻滚”动作。学生们双手在胸前如波浪般摆动,动作或急或缓,巧妙地体现出节奏的独特张力。到了文化拓展环节,教师播放广东地区元宵节“掷豆沙”习俗的视频,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随后,他们纷纷用“抛—接”动作模仿汤圆入锅的场景,在欢快的律动中,传统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通过身体记忆深深烙印在心中,实现了代际间的温暖传递。

在《彩云追月》的教学里,教师大胆创新,运用 AR 技术为学生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音乐盛宴。课堂上,学生们手持平板电脑,兴奋地对着教室墙面扫描,瞬间,虚拟的“彩云”投影在眼前浮现,那缥缈的姿态仿佛将大家带入了梦幻之境。随着音乐缓缓流淌,当进入高音区,那激昂明亮的旋律好似把彩云托到了高空,学生们纷纷踮起脚尖,伸出手臂,努力地去“触摸”那片片云朵,脸上满是憧憬与喜悦;而当音乐转为低音区,舒缓深沉的曲调又似彩云在低空徘徊,学生们赶忙蹲下身子,追逐着那若隐若现的云影。更有趣的是,系统会实时记录下每个学生独特的动作轨迹,自动生成专属的“追月路线图”。这种虚实融合的律动设计,让学生不再只是被动聆听,而是用身体去感受、去参与,让传统音乐的文化意象在动态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结束语:肢体律动不是简单的“手舞足蹈”,而是通过身体动作构建的音乐认知支架。在粤教花城版教材教学中,这种教学法不仅解决了低龄儿童抽象思维不足的痛点,更通过“做中学”方式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创造能力与文化认同。当教师将《向前走》的踏步转化为音高探索的阶梯,将《划龙船》的划桨动作升华为协作精神的载体,音乐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从“技能传授”到“生命滋养”的跨越。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肢体律动与人工智能、脑科学等领域的交叉应用,为趣味唱游教学注入更多创新动能。

参考文献:

[1]刘诗文.创造性戏剧在音乐情境表演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25(6).

[2]覃雅,胡永清.在唱游与律动教学中促进智障儿童全面康复[J].孩子天地, 2019, 000(020):P.131-131.

[3]张馨文.手风琴演绎特点与唱游音乐活动融合的创作研究[J].黄河之声, 2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