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游戏对心理需要满足的实践探索

作者

罗兰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机关幼儿园

引言

幼儿园一日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综合发展和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优化的背景下,游戏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形式,是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核心载体。随着对幼儿心理健康关注度提升,亟需明确幼儿心理需要与游戏的适配关系、实践路径及优化方向,对提升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心理需要与游戏的适配性分析

1.1 幼儿自主探索需要与一日活动游戏的契合点梳理

幼儿自主探索需要与一日活动游戏的契合点,体现在游戏为幼儿提供自主选择与尝试的空间。幼儿天生具有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而游戏中的“自由选择”特性恰好满足这一需要,如积木游戏中,幼儿可自主决定搭建的形状、使用的材料,无需遵循固定规则;沙水游戏中,幼儿能自由尝试挖沙、堆堡、玩水的不同方式,探索沙水的特性。

1.2 幼儿社交互动需要与一日活动游戏的适配性分析

幼儿社交互动需要与一日活动游戏的适配性,表现为游戏为幼儿创造互动交流的场景与契机。集体游戏如“丢手绢”“接力运球”,要求幼儿相互配合、轮流参与,在游戏过程中需主动沟通(如提醒同伴“手绢在你身后”)、协作完成任务(如共同接力传递小球),自然形成社交互动;角色扮演游戏如“小医院”“过家家”,幼儿需扮演不同角色(医生、病人、家长),通过模拟对话与行为开展互动,学习理解他人想法、表达自身需求。

1.3 幼儿成就体验需要与一日活动游戏的对应关系解析

幼儿成就体验需要与一日活动游戏的对应关系,核心是游戏为幼儿提供获得成就感的机会。游戏设置的目标难度贴合幼儿能力,如拼图游戏从简单的 4 片拼图到复杂的 12 片拼图,幼儿通过努力可完成任务,体验“我能行”的成就感;手工游戏如折纸船,幼儿跟随指导完成作品后,会因“自己折出船”产生自豪情绪。与此同时,游戏中的正向反馈,进一步强化成就体验,让幼儿在游戏中持续获得心理满足,对应其成就体验需要的核心诉求。

二、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游戏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实践路径

2.1 幼儿园生活环节游戏设计对心理需要的满足路径

幼儿园生活环节游戏设计,需结合穿衣、进餐、盥洗等生活场景,满足幼儿多方面心理需要。在进餐环节设计“美食小达人”游戏,让幼儿自主选择餐具、摆放餐盘,满足自主探索需要;鼓励幼儿相互分享食物,促进社交互动;当幼儿独立吃完自己的饭菜,给予“光盘小明星”贴纸,满足成就体验需要。在穿衣环节开展“穿衣小能手”游戏,让幼儿尝试自主穿脱衣物,教师仅在必要时协助,幼儿完成后获得肯定,既满足自主探索需要,又增强成就感;还可组织“互助穿衣”活动,让能力强的幼儿帮助同伴,强化社交互动,实现生活环节与心理需要满足的有机融合。

2.2 幼儿园教学环节游戏开发对心理需要的满足路径

幼儿园教学环节游戏开发,需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游戏,兼顾知识传递与心理需要满足。在认知教学中,设计“图形找朋友”游戏,让幼儿自主寻找教室中与卡片上相同的图形(如圆形的钟表、方形的书本),满足自主探索需要;分组比赛“谁找的图形多”,促进同伴协作与交流,满足社交互动需要;幼儿找到图形后,教师及时表扬,满足成就体验需要。在语言教学中,开展“故事接龙”游戏,幼儿轮流接编故事内容,自主发挥想象(自主探索),与同伴配合完成故事(社交互动),当故事完整呈现时,获得集体成就感,通过教学游戏实现心理需要的多维度满足。

2.3 幼儿园过渡环节游戏创新对心理需要的满足路径

幼儿园过渡环节游戏创新,需利用等待时间(如餐前、离园前)设计简短游戏,缓解幼儿焦虑并满足心理需要。餐前等待时,设计“手指谣接龙”游戏,教师开头念手指谣,幼儿轮流接下一句,幼儿可自主创编简单动作,满足自主探索需要;同伴间相互提醒动作,促进社交互动。离园前开展“悄悄话分享”游戏,让幼儿两两一组,分享当天在幼儿园的趣事,促进社交互动;幼儿自主选择分享的内容,满足自主探索需要;当同伴认真倾听并回应时,幼儿会因被关注产生成就感。简短的过渡游戏既能避免幼儿在等待中无聊,又能有效满足心理需要。

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游戏满足心理需要的实践优化方向

3.1 基于幼儿个体差异的游戏个性化设计优化

基于幼儿个体差异的游戏个性化设计优化,需关注不同能力、兴趣幼儿的需求。对动手能力弱的幼儿,在积木游戏中提供简单的搭建模板,降低难度,让其能逐步完成并获得成就感;对喜欢安静的幼儿,设计“绘本小剧场”等安静游戏,满足其自主探索兴趣,避免强迫参与热闹的集体游戏。对社交意愿弱的幼儿,先安排“一对一”游戏(如与教师玩拼图),逐步引导其加入小组游戏,适应社交互动;对能力强的幼儿,提供更具挑战性的游戏任务(如复杂的手工制作),满足其更高层次的自主探索与成就体验需要,通过个性化设计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获得心理满足。

3.2 强化幼儿参与深度的游戏互动形式优化

强化幼儿参与深度的游戏互动形式优化,需改变“教师主导、幼儿被动参与”的模式。在集体游戏中,增加幼儿参与游戏设计的环节,如让幼儿讨论“丢手绢”游戏是否可以增加新规则,满足自主探索需要;在角色扮演游戏中,鼓励幼儿自主分配角色、设计剧情,而非教师指定,让幼儿更投入地参与互动(社交互动)。同时,延长游戏持续时间,避免游戏“浅尝辄止”,如积木游戏从“玩10 分钟”延长至“玩20 分钟”,让幼儿有足够时间深入探索搭建创意,完成更复杂的作品,获得更强烈的成就体验,通过互动形式优化提升幼儿参与深度与心理满足度。

3.3 聚焦心理需要满足度的游戏效果反馈优化

聚焦心理需要满足度的游戏效果反馈优化,需建立多维度反馈机制。教师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如是否主动参与、是否与同伴互动、是否因完成任务而开心,形成直观反馈;定期与幼儿沟通,如 “你最喜欢今天的哪个游戏?为什么喜欢?”,了解幼儿主观感受;还可通过家长反馈,如询问家长 “孩子回家有没有说幼儿园的游戏?”,补充幼儿在园外对游戏的反馈。

四、结论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游戏对心理需要的满足,需先分析自主探索、社交互动、成就体验需要与游戏的适配性,再通过生活、教学、过渡环节游戏设计明确实践路径,最后从个性化设计、互动形式、效果反馈优化实践方向。推广该体系,对提升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满足幼儿心理需要、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幼儿园游戏实践的科学化推进提供可行路径,助力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雨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园一日活动开展探究[J].教师博览,2025,(15):76-78.

[2]戴双翔,刘霞,王婵,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师幼互动质量的调查研究——基于广州市 205 所幼儿园的实地观察评价[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5,45(03):56-71.

[3]鲁海红.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社会准备教育的策略[J].家长,2025,(13):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