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双践合壁”理念下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数字化转型

作者

陆勤

崇左市职业技术学校 532200

引言

数字化浪潮推动教育模式革新,中职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互动性、场景化要求显著提升。传统思政实践教学受限于时空、资源等因素,难以充分覆盖学生需求。虚拟实践凭借技术优势可模拟多元场景,现实实践能强化知行转化,二者融合的“双践合壁”理念逐渐进入视野,但当前中职思政课对这一理念的运用尚未形成成熟模式,实践教学数字化转型亟待破题。

1“双践合壁”理念概述

“双践合壁”理念以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的深度协同为核心要义,是适配数字化时代教育需求的新型实践育人理念。其中,虚拟实践依托VR/AR、数字仿真等技术,构建沉浸式、可交互的思政场景,如模拟红色文化遗址参观、职业伦理困境应对等,打破传统实践的时空壁垒;现实实践则聚焦真实场景中的知行转化,包括校企合作实训中的思政教育、社区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具象感知。二者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形成“虚拟预演—现实应用—数字复盘”的闭环:虚拟实践为现实实践降低试错成本、丰富体验维度,现实实践为虚拟实践提供真实反馈、验证育人实效,最终实现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从“经验驱动”向“数据赋能”的转变,助力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感染力。

2 中职思政课“双践合壁”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中职思政课“双践合壁”实践教学呈现“局部探索、整体滞后”的态势。在虚拟实践层面,部分院校已引入 VR 红色教育资源、思政数字展馆等,用于辅助爱国主义、职业道德等课程教学,学生参与兴趣较传统课堂有所提升,但多数虚拟资源存在内容更新慢、与专业结合度低的问题,且仅停留在“参观式”体验,缺乏深度交互设计。现实实践方面,校企合作实训、社区服务等形式较为普遍,却常面临“重技能训练、轻思政渗透”的困境,实践成果难以有效与思政理论衔接。而在“双践”融合上,二者多处于“各自为战”状态:虚拟实践未对现实实践形成有效预演支撑,现实实践也未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过程记录与复盘优化,协同育人的闭环尚未形成,难以充分发挥“双践合壁”的育人优势。

3“双践合壁”理念在中职思政课中应用不足的原因分析

“双践合壁”理念在中职思政课中应用不足,源于多维度因素的叠加制约。从资源供给看,虚拟实践所需的VR 设备、定制化数字资源成本较高,多数中职院校受经费限制难以大规模配备,且缺乏持续更新的资源库;现实实践则因校企合作深度不足,难以获取与思政教育适配的实训场景。在认知层面,部分教师仍将思政课等同于理论讲授,对“双践”融合的育人价值认识不足,且缺乏将虚拟与现实实践协同设计的教学思路。协同机制上,院校内部思政部门与信息技术部门、专业教学部门联动不足,校外企业、社区等实践基地也未深度参与“双践”教学方案设计,导致资源与需求脱节。此外,“双师型”思政教师储备不足,多数教师既缺乏数字化教学技能,也欠缺指导现实实践的经验,难以支撑“双践合壁”教学模式的落地。

4“双践合壁”驱动下中职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索

4.1 构建“虚拟 + 现实”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

构建“虚拟 + 现实”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需以思政育人目标为核心,实现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的深度耦合。在课程目标设定上,需结合中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将爱国主义、职业道德等核心素养拆解为可量化的实践能力指标,如虚拟场景中的伦理判断能力、现实实训中的责任践行能力。课程内容设计采用“模块联动”模式:虚拟模块开发与专业紧密关联的定制化资源,如模拟企业生产中的安全规范践行、职场沟通中的价值观表达等场景;现实模块则对应设计校企合作思政实训、社区公益服务等项目,形成“虚拟场景预演—现实场景应用”的内容闭环。同时,优化课程实施流程,课前通过虚拟实践让学生熟悉实践要点、规避潜在问题,课中依托现实实践开展沉浸式体验,课后借助数字平台对“双践”成果进行复盘分析,结合数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推动课程体系从“碎片化”向“系统化”升级,切实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4.2 深化数字化平台与智慧课堂的应用

深化数字化平台与智慧课堂的应用,是“双践合壁”驱动中职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抓手。需搭建一体化思政数字平台,整合虚拟实践资源库、现实实践管理模块与学情分析系统:虚拟实践板块嵌入VR/AR 思政场景入口,支持学生自主开展沉浸式学习;现实实践板块实现实践任务发布、过程打卡、成果上传等功能,方便教师实时跟踪指导。在智慧课堂教学中,依托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推送虚拟实践预习任务,通过平台互动功能收集学生疑问;课中运用弹幕讨论、实时投票等工具,结合虚拟场景案例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同时联动现实实践基地进行直播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思政理论在真实场景中的应用;课后通过平台生成的学情数据,精准分析学生“双践”参与度与知识掌握情况,为个性化教学指导提供依据,推动思政课堂从“被动接收”向“主动探究”转变。

4.3 推进校企合作,拓展现实实践的多样化场景

推进校企合作、拓展现实实践多样化场景,是“双践合壁”中现实实践落地的核心支撑。需构建“思政 + 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邀请企业参与思政实践课程设计,将企业生产经营、职业伦理、行业榜样等元素转化为思政实践资源。依托企业车间、项目现场等搭建实践基地,设计岗位思政实训、企业精神研学、行业困境调研等场景,如在技术岗位实践中融入“工匠精神”培育,在企业管理观摩中渗透“诚信经营”理念。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打通校企实践链路:企业通过思政数字平台发布实践任务、分享行业案例,学校则实时反馈学生实践情况;双方联合开发“企业思政实践数字档案”,记录学生实践过程与成长轨迹,实现现实实践场景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实践成果从“经验化”向“数字化”的转变,强化思政教育与职业发展的衔接。

4.4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双践合壁”驱动中职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人才保障。需聚焦“数字化技能+实践指导能力”双提升,构建分层培养体系:通过VR/AR 教学技术专项培训、思政数字资源开发工作坊等,提升教师虚拟实践教学设计与操作能力;依托校企合作机制,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思政实践项目,积累现实实践指导经验。同时,搭建校企师资共享平台,邀请企业思政导师、行业专家参与教师培训,共同开发“双践”教学案例。此外,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双践”教学成果、数字资源开发贡献纳入教师考评体系,设立专项奖励,激发教师参与“双师型”建设的主动性,打造一支既能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虚拟实践教学,又能高效指导现实实践的思政教师队伍,为“双践合壁”落地提供核心支撑。

结语

“双践合壁”为中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关键思路,破解传统教学时空受限、实效不足等难题。通过构建协同课程体系、深化数字平台应用、拓展校企实践场景、建设“双师型”队伍,可推动思政教育向沉浸式、精准化升级。未来需持续优化“虚拟 + 现实”融合机制,强化技术与教学的适配性,让数字化转型真正服务于思政育人目标,为中职学生成长为德技并修的技能人才筑牢思想根基。

参考文献

[1]谈志勇.中职思政课程教学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J].亚太教育,2025,(11):33-35.

[2]柯晓纯.数字化时代中职思政课程的创新设计与实施路径研究[J].教师,2025,(14):17-19.

[3]于张凯.数字化中职思政课的价值及路径探析[J].中关村,2025,(02):23 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