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

作者

刘文仓 周霞

青铜峡市第五中学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学科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跨学科教学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入跨学科教育模式,设置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于相关学习环节中。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学科的交叉内容,理解语文学科的知识内涵,同时在相关学习活动中提升自身的数据汇总能力、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以及跨学科思维能力。在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师在引入跨学科资源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当前的综合情况,尽可能地融入具备趣味性的资源内容,从而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价值

(一)能够让学生传承文化基因

初中语文教师在新课标视域下引入跨学科教学模式时,可以让学生传承文化基因。语文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载体,教师可以将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思想品德学科、音乐学科、美术学科等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文化、水墨山水文化、书法文化等内容,继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唤醒学生的文化基因,让学生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能够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新课标视域下进行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工作,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结合跨学科知识元素,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知识的深度分析过程,使学生能够进行知识迁移,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结合跨学科知识元素,以任务为驱动,设置诸如社会调研活动、创意协作活动等,继而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1]。

(三)能够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

在新课标视域下进行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工作,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基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构建跨学科课堂,利用多元化的知识,引导学生构建健全的三观,培养学生诚实、勇敢的核心精神品质。也让学生可以在多元化课堂当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够唤醒个人的生命自觉性和学习内驱力,继而提高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策略

(一)将语文与思政教育结合

在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时,可以将语文学科和思政教育结合在一起。“立德树人”本身就是新课标背景下的教育根本任务,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当中有效渗透思政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语文文本的解读,相关作品的赏析,对文学创作方式的深挖,感悟文章的核心思想。同时学生也能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拥有更多维度的思考,从而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在将语文学科和思政教育结合在一起时,也要构建多元化活动以及学习场景,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拥有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可以增强对于生活的认知,真正达到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目的。比如,在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这篇文章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语文学科和思政教育结合在一起,继而高效地展开跨学科教学工作。教师可以树立“邓稼先:科学与爱国”的教育主题,设置跨学科教学活动。在该活动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们分成多个学习小组,研究邓稼先作为一名科学者和爱国者的人生经历和传奇故事。为了有效渗透思政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点讲解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科学成就,教师还可以在该环节中渗透历史知识和科学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搜集科学家的成长背景和经历,并以小组汇报的方式进行总结,有效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为了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内容时感受邓稼先身上的爱国品质,理解邓稼先的艰难和不易,教师还可以设计讨论与辩论活动。在辩论活动当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结合文本中邓稼先的奉献史实,引入一些当代社会的案例,分析邓稼先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是否是明智的选择。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如果邓稼先生活在当代社会,是否应该回国”为论题,展开辩论交流活动。在该活动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合理地渗透思政教育内容。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交流辩论当中学会搜集资料,进行交流讨论,发展自身的信息搜集和汇总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2]。

(二)将语文与历史教育结合

在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时,可以将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结合在一起,展开跨学科教育工作。语文学科中包含很多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教师可以在讲解作品的情节、人物和背景时,有效渗透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社会环境、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时代背景等等,以此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的认知程度。学生在分析作品中的知识元素时,也能够从其中的历史文化、社会风貌、人文精神等角度对作品进行解析,进而了解当时的历史发展情况和演变过程,增强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还需根据课程的特征、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综合情况,灵活变动教育引导手段,从而将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 7 课《谁是最可爱的人》该课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基于新课标视域下,将语文学科与历史教育结合在一起,展开跨学科教育工作。该课程通过对松骨峰阻击战等经典战役的描述,塑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群体形象。教师在结合历史学科进行跨学科教育时,首先可以让学生们对比抗美援朝战争与课文中所描绘的战争场景,进而基于教师提供的史料资源进行分析、对比和归纳总结,以此提升自身的史料实证素养和信息汇总能力。接下来教师可以借助《长津湖》等电影片段,构建生动的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们能够在影视片段的引导下,激活自身的家国情怀。教师可以在该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解析文本中的主要知识内容。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扮演战地记者的角色,搜集抗日战争年代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了解他们的动人故事,从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战地记者为该角色扮演活动的主要角色之一,学生们可以根据查询到的资料,结合历史史实以及文本中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进行剧本创编和排练,完成角色扮演过程。学生们可以在该过程中大胆的展开想象,利用语言、动作、音乐、肢体动作等还原历史情境,锻炼自身的综合素养。学生们可以在该过程中深度理解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的知识要点,提升自身的跨学科学习意识和综合能力。教师也可以达到新课标课改的教育要求,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

(三)将语文与劳动教育结合

在新课标视域下进行跨学科教育时,语文教师也可以将语文学科和劳动教育结合在一起,从而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劳动思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当中设置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们展开实地考察、实验操作,在实践体验中树立正确的劳动思维和价值观念。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可以收获劳动带来的快乐,获得满满的成就感。同时学生也可以培养自身勤劳务实的美好品质,可以更好的理解相关文本的核心思想。比如,在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7 课《敬业与乐业》该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基于新课标视域,将语文学科和劳动教育结合,展开跨学科的教育工作。在这节课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敬业与乐业”的理念,通过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可以理解并尊重各种社会职业,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学生从“知识本位”过渡至“素养导向”,真正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构建正确的健康劳动价值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敬业乐业实践营”为主题,让学生们分组探究敬业的含义和乐业的价值。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识别在日常劳动中能够体现敬业的内容,譬如认真完成清洁值日等等。接下来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个职场模拟学习任务,让学生应用文本中所学的知识内容,诸如时间管理技巧等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展开劳动实践过程,譬如进行班级大扫除,制定班级规章制度,认真履行班级公约。在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重新回顾这篇文章,根据自己的经历,撰写一篇“我的敬业故事”小短文,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借此提炼学生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可以在学习和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同时学生也能够将《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中的劳动价值观念真正实践应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4]。

(四)将语文与美术教育结合

在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师进行跨学科教学时,可以将语文学科和美术学科结合在一起,进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创意实践活动,结合美术学科中的知识和技能,激发自身的创造力。教师可以根据相关文学作品或者课文中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艺术创作。学生可以借助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对于文学作品的见解,呈现文学作品给自己带来的感官感受。在这些创意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也能够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可以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教师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锻炼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在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 14 课《山水画的意境》该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基于新课标视域下,将美术学科知识融入于语文课堂中,积极有效地展开跨学科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这节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文章中的核心概念,体会“意境”的本质。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比分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的留白技法以及课文当中的虚实相生论述片段,从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双重视角,去感受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魅力,并将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撰写意境解码报告,锻炼学生的审美迁移能力和文字撰写能力。接下来教师可以将文章当中的“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等哲理语句转化成水墨动画,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图片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度感知文学意境。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达到跨学科教学的目的,教师还可以举办“数码山水校际展”,让学生们基于对该篇文章中山水画创作技法的了解,尝试论述中国画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并借助传统山水画的创作技法,进行艺术创作,绘制山水画或者制作系列工艺品,以此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5]。

(五)将语文与音乐教育结合

初中语文教师在新课标视域下进行跨学科教学时,也可以将语文学科和音乐学科结合在一起,从而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将文学语言与音乐艺术深度结合,诸如利用诗词韵律与旋律进行互译,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让学生理解相关作品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协同发展的重要教育引导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保持学科特质的平衡性,要基于语文文本内容,合理地导入音乐素材。跨学科课堂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其他学科可以作为工具以及知识拓展的元素,达到丰富课堂活动和知识点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师还是要在课堂中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质,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比如,在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该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基于新课标视域下,将语文学科与音乐教育结合在一起,落实跨学科教育理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击缶(仿东汉军乐器),尝试以小组为单位,解析“水何澹澹”的平仄节奏,应用音乐技能绘制声律图谱,以此具象化诗歌内在音乐性,这也是语言韵律与节奏通感训练的重要方式。考虑到某些学生的音乐素养有限,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考察,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再让不同能力和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使学生们能够在小组内相互帮助,一起探究跨学科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诸如 AI 音乐软件等,尝试进行音乐创作,最终将“日月之行”等意象转化成五声音阶,并利用动听的音乐为背景音,进行诗歌朗诵,以此品悟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歌的内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展开跨学科教育工作,可以让学生传承文化基因,能够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语文学科知识的特性和学生的综合情况,合理的将语文科目与其他科目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学习各学科知识。语文学科可以和思政教育、历史教育、劳动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等多学科教育内容结合在一起,继而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吴焕 .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 ( 初中语文 )》[J]. 语文建设 ,2025(1):I0003.

[2] 王秀敏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路径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引文版 ) 教育科学 ,2025(2):065-068.

[3] 朱雪梅 .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优化路径 [J]. 教师 ,2025(8):59-61.

[4] 李亮 .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探索[J]. 教育界 ,2025(1):38-40.

[5] 赵勇 . 新课标视角下的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思考 [J]. 教育界 ,2024(2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