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尊师重教:守护文明薪火相传的圣坛

作者

王春英

湖南武冈思源实验学校 422400

粉笔灰飘落的讲台上,作业本堆积的案头前,我们教师这个群体日复一日地演绎着人类文明最古老的传承仪式。尊师重教,这四个字承载的不仅是对教师职业的尊重,更是对一个民族精神命脉的守护。作为躬耕教坛多年的教师,我深知:师道尊严的消长与教育质量的起伏息息相关,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与国民素质的优劣紧密相连。在这个知识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重拾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

翻开中华文明的长卷,尊师重教始终是贯穿其中的金线。从 " 程门立雪 " 的千古佳话,到 "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的伦理准则;从孔子" 有教无类 " 的教育理想,到韩愈 "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的职业定位,尊师重教早已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在嵩阳书院讲学时,学生 " 肃然而立,拱而听之 ",这种对师道的敬畏令人动容。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龙场驿悟道后,第一件事就是开坛讲学,因为他深知思想的传播离不开师生间的授受相传。历史告诉我们,凡是师道尊严得到维护的时代,必是文教昌明之世;凡是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的国家,必是文明鼎盛之邦。教师作为文明火种的守护者,其尊严直接关系到文化传承的质量与效果。

然而审视当下,教师群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认同危机。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教师职业的神圣性被消解," 人类灵魂工程师 " 的光环逐渐褪色。部分家长将教师视为服务提供者,动辄投诉指责;一些舆论将教育问题简单归咎于教师,却忽视系统性的困境。更令人忧虑的是,在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教师被简化为知识搬运工和考试训练员,其 " 传道 "" 育人 " 的核心职能被边缘化。陶行知先生曾痛心疾首地指出:" 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当教师的专业权威被消解,当教育的本质被异化,受损害的不仅是教师群体的尊严,更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根基。

重建尊师重教的文化生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首先应当从制度层面保障教师权益,让教师能够体面从教、安心育人。北宋时期,范仲淹主政期间大幅提高教师俸禄,使 " 天下之士争趋教授之职 ",这一历史经验至今仍有启示意义。其次要重塑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让"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 的理念深入人心。家长的理解支持、学生的真诚敬爱、社会的普遍尊重,都是滋养教师职业尊严的沃土。最重要的是要回归教育本质,重新认识教师工作的专业价值。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价值观的引领者、灵魂的塑造者。当我们用这种全面的视角看待教师职业时,尊师重教才能成为发自内心的文化自觉。

站在教室的窗前,看着朝阳下学生们青春洋溢的脸庞,我深深感到:尊师重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智慧;不仅是对教师的礼遇,更是对未来的投资。从孔子的杏坛讲学到今天的三尺讲台,教师始终承担着传承文明、启迪智慧的神圣使命。在这个变革加速的时代,唯有坚守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才能为民族复兴筑牢教育根基;唯有维护师道尊严,才能让文明的火种代代相传。让我们共同守护教育这一圣坛,让尊师重教成为社会共识,如此,我们的民族才能在未来的文明对话中始终保有精神的高度与思想的深度。

注:本文系邵阳市教育科学规划年度课题“新时代尊师重教环境建设推进路径”( 课题编号:SYGHZD22039) 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