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学数学数与运算一致性的教学分析

作者

辛志明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三苏镇伏龙小学 620010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数与运算一致性教学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数与运算是一种将零碎知识点整合成完整知识体系的思维模式,它能够使学生们在解决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时成功转换学习思维,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同时这种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也能够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情况和课程的特点,落实数与运算一致性教育策略,以此强化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学科知识结构体系。

一、数与运算一致性的内涵分析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数”和“运算”是两个核心概念,它们也是数学学科的重要基础。数与运算的一致性可以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寻找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联。“数”表示数量、顺序、比例,“运算”则是加、减、乘、除等运算方法。教师通过引入数与运算一致性教育理念,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小学数学数与运算一致性的教学策略

(一)有效整合教学内容,衔接学科重要知识点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运算一致性的教学引导时,需要有效整合学科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们进行知识迁移,从而衔接学科的重要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在数与运算一致性思想的影响下,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比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与“整数加减法”相关知识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们了解基础的概念性知识,然后再让学生练习一些经典的例题,掌握整数加减法的具体运算方法。接下来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由整数加减法运算知识延伸至小数的运算练习学习环节,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思想,进行新旧知识的串联和衔接。后续在引导学生们进行百分数的运算练习时,教师还可以引入诸如折扣计算、利率计算等实际的问题,让数与运算的思维和解题环节具备连贯性。学生们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串联重要知识点,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

(二)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小学数学数与运算一致性教学模式落实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多多设计实践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和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数与运算能力,提高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实践操作本身就是学生们应用知识的重要过程,学生可以在该过程中理解数与运算之间的关联,并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比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关于长度、面积、体积等数学概念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们展开测量活动。在实践活动当中,学生们需要使用尺子、绳子等等工具进行测量,学生可以从身边的物品着手,进行长度、宽度的测量,诸如黑板、课桌等等,继而计算得出其面积数值。教师也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让学生测量正方体、长方体等不同立体图形的体积。在数据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将抽象的运算学习环节具象化,同时也能够锻炼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入诸如家庭水电费计算、路线行进方式规划等实际性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素养。

(三)构建多种教育模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入数学运算一致性教育模式时,还可以通过创新教育手段,引入多种教育模式,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为了确保学生们都能够掌握数学运算的基本概念,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讲解、演示、讨论、练习等多种教育引导方式,教师也可以设计有一些趣味互动环节,合理的渗透数与运算一致性思想。比如,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当中设计一些接龙和闯关类型的游戏,让学生在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巩固所学。又比如,教师可以设置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乘法分配率成立”。学生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基于数与运算一致性思想,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基本规律。在该过程中,学生们能够透过现象挖掘本质,从而成功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相关的课程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多元化资源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们在直观视频的引导下,获知相关图形的位置关系,尝试计算在空间中,点与点、线与线之间的距离,继而锻炼学生的数与运算一致性思维能力[1]。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与运算一致性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在传输基础概念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进行数与运算的相互配合,继而完成对知识的深度分析和应用过程。教师需要整合教学资源,多多设计实践探究活动,有效创新教育手段,从而使学生掌握数与运算一致性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晓菲 . 小学数学数与运算一致性的教学分析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2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