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高中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蔡媚媚

雷州市第一中学

引言

传统高中数学教学常因学科壁垒导致知识碎片化,学生难以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学习兴趣逐渐消减。例如,在“三角函数”单元中,学生虽能熟练背诵公式,却难以将其应用于潮汐预测、机械振动等实际问题;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学生虽掌握数据计算方法,却对如何分析社会热点数据(如疫情传播、环境污染)感到困惑。这种“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模式,使得数学成为“抽象符号的堆砌”,而非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

一、高中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特点

(一)知识融合性——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认知网络

高中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真实问题为纽带,将数学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深度融合。例如,在“城市交通流量优化”项目中,学生需运用数学函数建模分析车流变化规律,结合地理知识设计道路网络,并参考物理原理评估信号灯配时方案。这种融合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如函数、统计、几何)的跨学科应用,更促使其构建“知识网络”,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深化对学科本质的认知。

(二)情境真实性——贴近现实需求,激发探索动力

跨学科活动以生活化、社会化的真实情境为载体,使学生直面“有意义的问题”。例如,在“校园碳排放测算与减排方案设计”任务中,学生需通过数学统计计算能耗数据,结合化学知识分析碳排放来源,并参考地理条件提出光伏发电、植被覆盖等改进措施。当学生发现数学能解决“校园节能”“垃圾分类”等实际问题时,其学习动机从“应付考试”转向“创造价值”,主动投入时间与精力,形成“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

(三)能力综合性——培养多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跨学科活动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建模、数据分析、实验设计、团队协作等能力,推动核心素养落地。例如,在“传染病传播模型构建”项目中,学生需通过数学微分方程模拟疫情扩散,结合生物知识分析病毒特性,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可视化。此类活动不仅提升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能力,更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沟通表达与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能思考、会合作、敢担当”的未来公民。

二、高中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

(一)以真实问题为导向,整合多学科知识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需以现实问题为核心驱动力,将数学作为解决复杂问题的工具,并与其他学科知识深度融合。例如,在“校园垃圾分类优化方案”项目中,学生需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不同类型垃圾(如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的日产量与增长率,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预测未来趋势,为资源调配提供数据支持;结合化学知识分析垃圾成分(如塑料、纸张的降解周期),提出可回收物再利用的工艺流程;参考地理知识规划垃圾分类站点的空间布局,确保覆盖范围与便利性。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调研校园垃圾产生源、收集时间与运输路线,通过实地测量、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并利用数学软件绘制分布热力图。最终,学生需整合多学科成果,撰写《校园垃圾分类可行性报告》,提出包含政策建议、技术方案与宣传策略的完整方案。

(二)设计项目式任务,促进深度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需通过长期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实现从知识记忆到能力迁移的转变。例如,在“城市交通流量优化”项目中,学生需运用数学函数建模分析车流随时间变化的周期性规律,结合物理知识计算信号灯配时效率(如绿灯时长与车辆通行速度的关系),参考地理信息(如道路拓扑结构、人口密度)规划最优路线。教师可提供城市交通流量数据、信号灯控制原理、道路设计规范等资料,引导学生分组设计“智能交通模拟系统”,通过编程实现车流动态模拟,并设计实验验证方案可行性(如调整信号灯周期后对拥堵指数的影响)。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经历问题分解、模型构建、数据验证、方案迭代等环节,培养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最终,学生需提交包含数学模型、物理原理应用、地理信息分析的完整报告,并通过答辩展示成果。

(三)创设跨学科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跨学科情境设计通过将数学问题嵌入真实生活场景,打破学科边界,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参与感。例如,在“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项目中,学生需运用数学统计方法计算物种丰富度指数(如 Shannon-Wiener 指数),结合生物知识识别植物种类并分析其生态价值,参考地理知识(如光照、湿度)探究物种分布规律。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实地测量校园植被覆盖率,使用无人机拍摄地形图,并利用数学软件(如 GeoGebra)绘制植被分布热力图。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学生需设计抽样方案、处理异常值,甚至通过访谈校工了解历史植被变化。最终,学生需整合多学科成果,撰写《校园生态优化建议书》,提出包含植物补种规划、生态廊道设计等具体方案。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关注素养发展

跨学科活动需构建过程性评价与成果展示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知识整合与能力发展。例如,在“校园建筑能耗分析”项目中,评价维度可细化为数学建模的准确性(如回归方程拟合度)、物理原理的应用合理性(如热传导公式推导)、地理信息分析的深度(如建筑朝向与日照关系),以及团队协作的参与度(如分工合理性、沟通效率)。教师可设计《跨学科能力评价表》,从知识整合(如数学与物理的衔接)、创新思维(如节能方案独特性)、实践操作(如数据采集规范性)等角度进行量化评分,并设置“自评—互评—师评”三轮反馈机制。项目答辩环节需邀请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师参与评审,从跨学科视角提出改进建议。

结语

高中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真实问题为纽带,打破学科壁垒,将数学与科学、技术、工程、社会等领域深度融合,重构了“知识—能力—素养”的育人路径。通过“校园生态优化”“交通流量建模”“建筑能耗分析”等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工具在跨学科场景中的应用,更在团队协作、问题重构、方案迭代中锤炼了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雯 . 高中数学跨学科项目作业实施探究 [J/OL]. 教育理论与实践 ,1-5[2025-06-07].

[2] 龚天青 .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 [J]. 教育论坛 ,20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