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I 的小学美术跨学科创作活动设计与实践
罗欢
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校百工堰校区
一、确立跨学科创作活动设计理念,把握 AI 技术融合方向
基于 AI 的小学美术跨学科创作活动设计,需以 “素养融合、技术赋能、学生主体” 为核心理念,确保活动既体现学科关联又发挥 AI 技术优势。素养融合理念要求活动目标覆盖艺术表现、学科知识应用、创新思维等多维度,如在 “自然生命” 主题活动中,既培养美术造型能力,又渗透科学学科的生命特征知识;技术赋能理念强调 AI 工具服务于跨学科创作需求,如利用 AI 的图像识别功能分析自然景物的形态特征,为美术创作提供素材参考,或通过 AI 的风格迁移功能实现艺术表达与其他学科内容的视觉融合;学生主体理念则突出活动设计需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低年级侧重体验式跨学科创作,高年级强化探究式综合表达,避免因技术操作复杂或学科知识过深降低参与兴趣。设计理念的落实需建立 “美术为体、多科为用、AI 为桥” 的关系框架,明确美术作为创作表达的核心载体,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内容支撑,AI 技术作为整合工具,使跨学科创作活动从 “形式拼接” 转变为 “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
二、优化跨学科创作主题选取,构建多元内容关联
基于 AI 的小学美术跨学科创作活动主题,需遵循 “生活化、关联性、探究性” 原则,实现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衔接。生活化主题选取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如 “校园环境改造” 主题可融合美术的空间设计、科学的生态知识及数学的比例计算,让学生在熟悉场景中实现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关联性主题需建立明确的学科知识连接点,如 “传统节日” 主题中,美术的装饰设计与语文的节日文化、历史的习俗演变形成内容关联,AI 工具可通过整合多学科素材(节日图像、文字记载)为创作提供灵感;探究性主题需包含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如 “未来交通” 主题引导学生结合美术的造型设计、科学的动力原理、社会的交通规则进行创作,AI 的虚拟建模功能可帮助学生可视化设计方案。主题选取需控制跨学科的广度与深度,避免涉及学科过多导致内容分散,每个主题聚焦 2-3 个核心关联学科,同时结合 AI 技术特点,如适合图像生成的主题可多融合科学、自然学科,适合动态展示的主题可关联信息技术、数学等学科,使主题成为串联多学科知识与 AI 技术的纽带。
三、完善跨学科创作活动实施流程,发挥 AI 技术支撑作用
基于 AI 的小学美术跨学科创作活动实施,需构建 “主题导入 —学科知识整合 —AI 辅助创作 — 成果展示” 的闭环流程,确保各环节衔接流畅且体现跨学科特点。主题导入环节,利用 AI 的多媒体功能创设跨学科情境,如通过 AI 生成 “海底世界” 的动态场景,同时呈现海洋生物的科学分类知识,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学科知识整合环节,引导学生梳理关联学科的核心内容,如在 “城市建筑” 主题中,整理美术的建筑造型要素与数学的几何知识,AI 工具可通过思维导图功能可视化知识关联;AI 辅助创作环节,提供多样化 AI 工具支持不同创作需求,如用 AI 绘画软件实现建筑设计的色彩搭配,用 AI 虚拟仿真工具模拟建筑结构稳定性,学生在创作中灵活调用多学科知识;成果展示环节,借助 AI 的数字展厅功能呈现作品,同时要求学生说明创作中的学科知识应用思路,如解释建筑设计中几何原理的体现。实施流程需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仅在知识整合或技术应用受阻时提供引导,如提示 “如何用美术线条表现科学中的力的作用”,使学生在 AI 技术支持下主动完成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表达。
四、构建跨学科创作活动评价体系,关注综合素养发展
基于 AI 的小学美术跨学科创作活动评价,需突破单一艺术评价的局限,构建 “过程 + 成果 + 素养” 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表现。评价内容涵盖多维度指标,包括艺术表达的创新性(如作品的造型与色彩是否独特)、学科知识的融合度(如是否准确应用其他学科知识)、AI 工具的应用合理性(如技术使用是否服务于创作需求)及团队协作的有效性(如在小组创作中的贡献);评价方式采用“AI 辅助分析 + 多学科教师协同评价 + 学生自评互评” 相结合,AI 通过数据分析功能客观反馈作品的技术指标(如色彩搭配的和谐度),多学科教师从各自学科角度点评知识应用情况,学生通过对比作品反思创作中的不足;评价工具可采用 “跨学科创作评价量规”,从 “主题契合度”“学科融合度”“创意表现力”“技术应用度” 四个维度设定分级标准,每个标准配有具体描述。评价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通过针对性反馈帮助学生明确跨学科创作的改进方向,如 “你的作品很好地体现了科学中的生态循环,但可增加美术中的层次感表现”,同时为活动设计优化提供依据,形成 “设计 — 实践 — 评价 — 改进” 的良性循环。
五、提升教师跨学科协同能力,保障活动实施实效
教师的跨学科协同能力是基于 AI 的小学美术跨学科创作活动有效实施的关键,需从学科知识整合、AI 技术应用、团队协作三个维度提升素养。学科知识整合能力要求美术教师掌握关联学科的基础内容,如了解科学课的基本概念、语文课的文化常识,以便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建立知识连接;AI 技术应用能力需教师熟悉支持跨学科创作的 AI 工具,如数字绘画软件、虚拟建模工具的功能及适用场景,能指导学生根据创作需求选择工具;团队协作能力强调美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配合,如共同设计活动主题、分工点评学生作品中的学科表现,形成教学合力。学校应通过跨学科教研活动、专题培训、案例分享等方式提供支持,建立 “美术教师牵头、多学科教师参与” 的协作机制,鼓励教师共同开发基于 AI 的跨学科创作活动资源包,使教师从 “单一学科教学者” 转变为 “跨学科协同引导者”,为活动的高质量实施提供核心保障。
六、结语
基于 AI 的小学美术跨学科创作活动,本质是通过技术赋能与学科融合,让美术创作成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展现创新思维的载体。通过明确设计理念、优化主题选取、完善实施流程、构建多元评价及提升教师协同能力,能够有效提升活动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艺术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未来的实践中,还需关注不同学段跨学科主题的衔接、AI 技术应用的适度性等问题,持续探索更具创新性的活动形式,使基于 AI 的小学美术跨学科创作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大根. 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策略研究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李力加 .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美术创作教学研究 [J]. 中国美术教育,2023(02):11-15.
[4] 黄鸣奋 .AI 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路径 [J]. 全球教育展望,2023, 52(04):56-67.
[5] 林崇德 . 小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评价 [J]. 教育研究,2022(08):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