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分析
曹蓉蓉
志丹县第五幼儿园 717500
当前社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该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幼儿的未来成长。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最喜欢的形式之一。“游戏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实证研究”课题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探索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而音乐游戏是游戏的类型之一,它与幼儿心理规则意识、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因此围绕音乐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一、音乐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游戏为幼儿打造了一个安全又有感染力的情绪抒发场所,音乐自身的旋律,节拍以及音色的变化,可以直接作用到幼儿的情绪中枢,唤起其内心的情感共鸣并加以释放[1]。在参加音乐游戏期间,幼儿会依靠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动,哼唱出曲调等形式,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达成情绪的对外释放。长期参与音乐游戏,幼儿就能慢慢发展起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感知本领,学会如何在各种情况下识别自己的情绪状态。并通过与音乐相关的行为来自我调整,以此减轻由于情绪积累过多而出现的各种行为上的问题,塑造起稳定且积极的情绪状态和特点,从而给心理方面的健康状况搭建一个良好的根基。
二、发挥音乐游戏作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合理设计游戏规则,促进幼儿培养规则意识
规则的设计是音乐游戏发挥教育作用的关键部分,规则要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既不能太简单以至于失去教育意义,也不能太过复杂造成幼儿挫败感。规则应当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让幼儿迅速知晓自己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而且保留足够的灵活度,让幼儿能在规则范围之内展示自己[2]。规则的设计也要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相互契合,通过轮流参加类规则培育等待意识,凭借合作达成类规则加强协作能力,把规则变成联系游戏与心理发展的纽带。
例如,在“节奏接力”音乐游戏中,可设定如下的规则,让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轮流派出一名幼儿来击打乐器,并根据音乐的节奏来完成打击动作。在前一名幼儿完成打击动作后,要和后面准备接替他的幼儿击掌示意后再开始轮换,而且要保证击打节奏和音乐的节奏是相同的。这样的规则不仅明确了参与节奏接力游戏的顺序、互动形式以及需要达成的要求,也能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以及集体合作意识,完美契合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二)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的情绪健康成长
游戏环境对幼儿在音乐游戏时的心理影响是最直接的,物理环境应当满足音乐游戏所需的要求。合适的空间大小避免了肢体碰撞产生的矛盾,足够光线和恰当温度可以带来愉悦的心情。多样化的音乐教具能激发参与热情,心理环境的营造更为关键,老师要以包容和肯定的心态去看待每位孩子,避免用对错来评价幼儿的音乐游戏表现。关注幼儿参与过程中的付出和收获,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里释放天性,敢于表达真实的自己,促进情绪的健康成长。
例如,在开展“歌声传情”音乐游戏的时候,对环境进行了相当细致的布置。室内摆放着色彩柔和的卡通靠垫,地面铺上了防滑地垫,墙角放着不同种类的小打击乐器供幼儿任意挑选。老师在游戏开始之前告诉幼儿“唱歌的时候,声音大小、音调高低都不重要,只要把心里的快乐唱出来就可以”。当幼儿跑调或者忘词的时候,老师带头鼓掌并且说道“这个小朋友敢于开口唱歌,非常勇敢”。这样的环境使得幼儿觉得十分有安全感,那些本来比较腼腆的幼儿开始愿意加入到合唱之中来,甚至主动举手要求单独唱歌,这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自我表现能力以及情绪开放性。
结语
音乐游戏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帮助作用,幼儿可以通过游戏帮助他们调节自己的情绪,培养交往能力、增强规则意识等。通过音乐游戏活动,我们可以借助合理的制定游戏规则、创建游戏的环境等工作充分地体现音乐游戏的教育价值,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游戏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实证研究”也说明音乐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今后幼儿教育中,我们要更加注重音乐游戏的应用,不断对音乐游戏的形式和内容加以创新,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在音乐游戏中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发展;同时要不断加强对音乐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实证研究,为音乐游戏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曹冬梅 .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与优化策略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5 素质教育创新发展交流会论文集(下册).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第四幼儿园;,2025:498-499.
[2] 杨思远 . 心随乐动,快乐参与——幼儿园音乐游戏的价值与开展策略 [J]. 琴童 ,2025,(09):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