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新课标下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分析

作者

周游

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

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需打破 “教学与评价脱节”“目标与活动割裂” 的传统模式,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现教学评的有机统一。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在于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形成闭环,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围绕素养发展目标展开,评价能够精准反映目标的达成度。以下从五个方面阐述具体策略:

一、精准锚定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奠定教学评一致的基础

教学目标的精准锚定是教学评一致性的逻辑起点,需以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目标为依据,将抽象的素养要求转化为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应深入解读新课标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 ——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创新、科学态度与责任,明确各维度在初中阶段的具体表现要求,如 “物理观念” 需细化为 “能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用物理公式描述简单的物理过程” 等可观测的目标;“科学探究” 需分解为 “提出可探究的问题”“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等具体能力指标。

二、整合结构化的教学内容,搭建教学评一致的载体

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整合需以教学目标为核心,打破教材章节的孤立状态,构建与目标匹配的知识体系,为教学评一致提供内容载体。首先,应依据目标的逻辑关联重组教学单元,如将 “声现象”“光现象”“电磁波” 整合为 “波现象” 主题单元,围绕 “认识波的传播特点”“运用波的知识解释现象” 等目标展开,使内容服务于 “物理观念”与 “科学思维” 的发展;将 “浮力”“压强”“简单机械” 整合为 “力学应用” 单元,聚焦 “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目标,强化 “科学探究” 与 “科学态度” 的培养。其次,需挖掘内容背后的素养要素,如在“欧姆定律” 教学中,不仅关注公式的记忆与应用,更要突出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规律” 的科学思维过程;在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中,需融入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的培养,引导学生思考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此外,内容选择需兼顾基础性与发展性,既保证学生掌握核心概念与原理,又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拓展空间,如在实验教学中设置基础型任务(完成规定实验操作)与挑战型任务(设计改进实验方案),使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目标的分层要求,为后续教学活动与评价的设计奠定基础。

三、设计与目标协同的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评一致的过程衔接

教学活动的协同设计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确保活动形式与内容能够有效促进目标的达成,同时为评价提供可观测的依据。首先,应构建 “目标 — 活动 — 评价” 的对应关系,如针对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目标,设计 “提出假设 — 设计实验 — 操作记录 — 分析结论” 的探究活动,活动中需明确学生的具体任务:选择实验器材、规范操作步骤、记录实验数据、归纳成像规律,这些任务的完成情况将成为评价 “科学探究” 素养的直接依据。其次,教学活动需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如在 “电路连接” 教学中,围绕 “如何使两个灯泡同时发光” 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电路、动手连接、分析故障,在活动中发展 “科学探究” 与 “科学思维”,教师则通过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倾听讨论发言等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

四、构建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体系,保障教学评一致的结果反馈

评价体系的构建需与教学目标形成匹配,确保评价能够精准检测目标的达成度,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首先,评价内容应全面覆盖核心素养目标,避免仅关注知识记忆的单一评价:针对 “物理观念”,可通过概念辨析题、现象解释题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针对 “科学思维”,设计推理题、计算题评估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针对 “科学探究”,采用实验操作考查、探究报告评审等方式评价其实践能力;针对“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小组合作表现、社会问题讨论等进行过程性评价。其次,评价方式需多元化,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如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问题回答的逻辑性)、作业分析(错题中的思维误区)、实验报告点评等;终结性评价则优化试题设计,增加情境化、综合性题目,如 “设计一个测量家庭用电器功率的方案并分析其节能效果”,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完善教学评协同机制,强化教学评一致的实施保障

协同机制的完善是教学评一致性持续推进的保障,需从教师能力提升、资源支持、教研协同三个方面构建支撑体系。在教师能力方面,需通过专题培训、课例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目标分解能力(将素养目标转化为课时目标)、活动设计能力(使活动与目标匹配)、评价工具开发能力(设计与目标对应的评价量表),如组织 “教学评一致性优秀课例展示”,让教师在观摩中学习目标、活动与评价的整合技巧。在资源支持方面,需开发配套的教学资源包,包括 “素养目标分解指南”“单元教学评设计模板”“评价工具库” 等,为教师提供实操性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教学评一体化平台,实现教学数据的实时收集与分析,如通过在线测试系统自动统计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教师调整教学提供数据支持。在教研协同方面,建立集体备课机制,由物理教研组共同研讨目标的制定、活动的设计与评价的实施,确保年级内教学评标准的一致性;开展跨学科教研,如与数学教师合作设计基于数据分析的科学探究评价工具,提升评价的科学性。通过协同机制的完善,为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地提供持续保障。

六、总结

新课标下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评一致性,需通过精准锚定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整合结构化的教学内容、设计协同的教学活动、构建匹配的评价体系及完善协同机制,形成系统的实施策略。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纽带,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与评价方式形成有机整体,避免 “教归教、评归评” 的脱节现象。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不仅能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更能使评价真正发挥诊断、反馈与改进的作用,助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崔允漷 . 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内涵 [J]. 全球教育展望,2013(08):3-10.

[3] 廖伯琴.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