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培养视角下高中历史时序性教学策略的创新实践
农勇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第一中学
引言
历史学科的本质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与解读,而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要求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中进行理解和分析。时序性作为时空观念的重要维度,是学生梳理历史线索、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然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时序性教学碎片化、形式化等问题,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时序性思维,影响了时空观念的培养。因此,在时空观念培养的视角下,探索高中历史时序性教学策略的创新实践,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明确时序性教学目标,锚定时空观念培养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引,在时空观念培养视角下,高中历史时序性教学需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为教学实践锚定方向。时序性教学目标应与时空观念的培养要求紧密结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时间节点,更要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及时空变迁的规律。例如,在时间维度上,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记忆重要历史事件的年代,并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划分标准及特征;在因果联系层面,引导学生分析前后相继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如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时序关联;在时空结合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同一时间不同空间发生的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如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地历史发展的同步与异步影响。明确的时序性教学目标,能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时空观念的培养展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清晰的历史时间框架。
二、优化时序性教学内容,构建系统的时序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是时序性教学的载体,优化教学内容是构建系统时序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基础。高中历史教材按模块或主题编排,容易导致历史时序的割裂,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突出时序性线索。在纵向维度上,可按时间顺序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主线,如中国古代史中的朝代更替、世界近代史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等,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在横向维度上,对比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历史事件,如 19 世纪中后期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时间对照,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及时空关联。同时,应注重引入时间计量方式、历史分期标准等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时间表述特点,如年号纪年、公元纪年的转换,以及古代、近代、现代的划分依据等。通过优化时序性教学内容,打破模块界限,构建纵横交织的时序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够在系统的知识体系中理解历史事件的时空定位。
三、创新时序性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时序思维活力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升时序性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时序思维活力的关键。传统的时序性教学多依赖教师的单向讲解和学生的机械记忆,难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在时空观念培养视角下,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时序性探究。可运用时间轴、年代尺等可视化工具,将分散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整合,直观呈现历史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时间线索;采用问题链教学法,围绕历史事件的时序关系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如 “工业革命为何发生在18 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它与之前的圈地运动、海外扩张有何时间上的关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事件的因果及时序逻辑;引入情境教学法,创设特定历史时期的时空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历史时间的流逝和事件的发展过程,如通过角色扮演重现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增强对时序变化的感性认识。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时序思维能力,深化对时空观念的理解。
四、构建时序性评价体系,促进时空观念有效形成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检验时序性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时空观念形成的重要保障。时序性评价应突破传统的知识记忆类考核,注重对学生时序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运用水平的评估。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节点的记忆准确性,更要关注其对历史事件时序关系的理解、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把握,以及运用时序思维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如要求学生辨析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后续影响之间的时间关联。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可通过课堂提问、历史图表绘制、时序分析报告等方式,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终结性评价可设计综合性试题,如给出一组打乱顺序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排序并分析其内在时序逻辑,全面评估学生的时序思维水平。同时,评价应注重激励性,鼓励学生在时序探究中展现的独特见解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时序性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促进其主动培养时空观念。
五、提升教师时序教学能力,夯实策略实施基础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时序性教学策略有效实施的前提,提升教师的时序教学能力对于夯实教学实践基础至关重要。教师应深入理解时空观念的内涵及时序性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将时序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设计的全过程。要加强对历史时序知识的系统学习,准确把握中外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分期标准及不同时期的时空特征,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应提升教学方法创新与应用能力,熟练运用时间轴、问题链等教学工具,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时序性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应加强教学研究,参与时序性教学相关的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分享成果,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时序性教学模式。通过持续提升自身的时序教学能力,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时序思维,培养其时空观念,确保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
结束语
时空观念培养视角下高中历史时序性教学策略的创新实践,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通过明确时序性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构建评价体系和提升教师能力等路径,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时序知识体系,培养其时序思维能力,从而深化对历史事件时空关系的理解。然而,时序性教学策略的创新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不断调整和完善,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真正做到 “以时为经,以空为纬”,切实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历史认知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钱穆 . 中国历史研究法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