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小学体育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潘建峰
山东省新泰市平阳小学
根据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发展要求,体育课程受到了广大教师及家长的高度关注。为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育、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学校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体育器材、设备等资源。对此,教师要从“以生为本”的角度出发,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创新体育教学,通过 AI 记录学生数据、智能分析学生运动情况让教师了解学生的运动水平并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确保学生能够在安全、稳定、科学的条件下学习体育知识并进行体育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利用智能运动设备精准了解学生身体情况
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利用秒表等工具记录学生的跑步时间等运动数据,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除利用好传统的体育器材和设备,教师还要积极尝试智能运动手表等工具,对学生运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学生身体状况以及运动情况给出科学建议,引导学生健康运动、快乐生活。
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借助智能运动手环以及运动传感器等设备,实时收集并分析学生的运动数据,比如心率、步频、步距等具体信息,以此为基础总结学生的运动强度并结合学生表现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比如,对于同样的“ 50×8′ ”的往返跑训练,有的学生因为平时缺乏运动出现大喘气甚至心慌等问题,那么教师就需要结合具体数据适当降低训练要求,比如利用“ 200×2! ”的慢跑提升学生心肺能力,或者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尝试间歇跑激活心肺功能等等。结合实际效果来看,将学生的运动数据进行分析和加工后可以生成可视化报告,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科学、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体能基础和运动负荷,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身体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及时、有效的反馈,确保学生能够健康、科学地进行运行训练。
二、根据学生差异化表现设计个性化教学目标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结合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来看,现阶段体育教学需要从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根据学生的差异化表现教师要设计更有针对性、更具个性化的训练内容。
在设定教学目标以及帮助学生制定训练计划之前,教师要通过专项测试以及人工智能设备采集和整合学生历史运动数据,比如学生一个学期内 50 米跑以及跳高、实心球等运动项目的成绩变化,以及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兴趣程度,以此为基础开展个性化教学。以投掷实心球运动为例,教师在掌握学生运动数据以后,要结合学生的运动表现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并布置对应的训练任务,比如平时缺乏锻炼的学生以力量训练为主,并且重点锻炼腰部、手臂等 上半身肌肉,确保学生可以将实心球投掷的更远。而对于协调性、平衡性较差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安排节奏类运动项目,比如平衡木训练等,让学生能够掌握科学、规范的投掷技巧。需要注意,教师要对学生的运动训练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定期调整训练计划,保证学生得以可持续进步发展。
三、基于家校共育拓展学生训练范围
课堂教学是落实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训练机会普遍较少、运动效果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运动训练,并联同学生家长共同保障学生训练效果。
相较于课堂训练,课外训练显得更为自由和开放,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还可以选择多元化的场地和不同的时间。为提高学生训练效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运动手环或者手机的AI 运动软件和功能记录运动数据。考虑到小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比较差,教师要通过班级群等方式向家长说明合理运动的重要意义,以及使用现代人工智能分析运动情况、制定运动计划的优势,让家长能够在工作之余带学生到公园或体育馆等场所锻炼,并利用手机等工具记录和观察学生的运动情况,这样既可以发挥监督的作用,保证学生每周运动量达标,同时还可以增进家庭亲子关系,让学生将更多注意力投入到学习和健康运动当中,进而实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结束语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当贯彻“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学生运动数据并根据学生差异制定个性化运动目标,让学生能够在趣味性高、互动性强的课堂中参与运动训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健康运动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 史晓莉. 人工智能赋能小学体育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5(4):181-183.
[2] 张爽, 陈燕梅. 小学体育课堂中AI 智能交互技术的运用探究[J].中国新通信 ,2025,27(6):239-241.
[3] 高雅楠 , 周志雄 .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应用[J].体育教学 ,2024,44(9):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