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评”一致性探究

作者

黎燕

四川省仪陇中学校

引言

目前,部分政治教师囿于传统教育理念,未能深入探索教学评之间的内在关联,将教学评价置于教学任务的最后环节,独立开展评价工作,以阶段性的成绩衡量学生的发展水平,导致课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评价的功能严重削弱。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深化,教师若要突破传统教学评价的瓶颈,需要创新评价方法,以便于适配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彰显“教学评”的一致性。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在政治教学中具有导向作用,新课标明确要求,高中政治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细化为可行性的教学目标,并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将抽象化知识信息具象化。

例如,一些教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单元的教学任务时,通过绘制单元框架,要求学生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学习探究中培养政治认同的素养能力,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评”一致性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更具可行性。基于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情境分析、文献研读等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保障“教学评”的一致性。一方面在情境分析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为学生呈现 19 世纪欧洲工人运动史的相关资料,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探讨资本主义矛盾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教师设计文献研读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精读《共产党宣言》选段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并融入自己的观点,撰写“社会主义科学性”的短评。此外,教师在教学任务实施期间,利用小组讨论记录表,动态记录各组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评价不同学生的逻辑性,以及合作活动的参与效果,并结合学生短评内容的观点和深度,评价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理解,综合评估其政治认同的素养能力,以便于学生在“教学评”一致的条件下,明确自身学习的优劣势[1]。

(二)设计层次化问题,促进深度学习

学习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一环,新课标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进阶,从表层记忆逐渐过渡到深度思辨。因此一些教师在政治课堂中,设计了层次化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深度探究的阶段。

例如,在学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单元内容期间,教师为学生引入了国企改革“混改”案例,并设计层次化的课堂问题,明确了各层次问题的评价指标。在基础层,设计了“根据相关数据,分析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中有哪些差异?”的问题,并采取过程性评价措施,评价学生在问题探究中的数据解读能力。对于探究层的问题,教师设计了“所有制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利用这一关系解释混改对市场活力的影响?”的问题,同时评价学生对相关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迁移层为学生提出了“如何撰写优化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的提案?”并评价学生对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问题链与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

(三)突破传统评价的限制,实施过程性评价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多采取结果性评价的方式,虽然能够衡量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表现,但是无法综合评价学生素质能力的发展,因此若要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教师应实施过程性评价,打破传统评价模式的局限性[2]。

以《哲学与文化》中的“科技自立自强”为例,教师将过程性评价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在课前评价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导学案梳理“科技自立自强”的哲学基础,学生在探究中,深入挖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为什么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教师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哲学原理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在课中评价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参与情景剧的演练活动,比如设计“科技伦理决策”的情景剧,根据学生的互动效果,以及表达的观点,评估学生能否综合应用真理客观性、社会效益优先原则等相关知识。此外,在课后评价环节,为学生设计课后任务“对比国内外科技政策,阐述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的哲学理论,综合评价学生哲学原理的迁移能力,评价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结束语

教师在新课标背景下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教育措施,应立足于学生视角,设计清晰化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保障教学评的一致性,借助教学目标的导向价值,优化教学模式、调整学习方式,同时创新课堂评价模式。教学评一致性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王莲英. 高中政治“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构建策略[J]. 天津教育,2024(12):83-85.

[2] 娄俐. 高中政治“教—学—评”一致性研究[J]. 中学政史地( 高中文综 ),2025(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