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探究

作者

杨阔

新泰市滨湖小学

社会责任感指的是个体成员对他人或者组织、集体的伦理关怀和帮助义务,可以体现为具体的行动,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价值。对于小学教育来说,社会责任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德育教育工作形式单一、学生家庭环境的差异以及社会思想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家庭教育缺失或者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对此,作为小学班主任不仅要积极参与德育教育工作创新与调整,还要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并保持密切联系,从“家校共育”出发寻找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方法。

一、构建社会责任感校本课程

在当前社会环境背景下学校在各项教育活动中都有着明显的优势,除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外,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以及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方面需要开发和应用校本课程,而教师则需要利用校本资源优化德育教育,并为家长提供教育案例,从而重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为构建校本课程,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与学校整合相关资源,顺利完成材料的整理和分析等基本工作。首先,班主任需要根据学校的要求设计具体校本课程目录,比如针对社会责任感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以及明确主题教育活动等等;然后,学校需要通过教研会议制定详细的教学规划,并为班主任提供多媒体材料等资源和支持,比如在走廊、楼梯间等场所张贴有关社会责任感的标语,或者利用广播等方式向学生展示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以此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

二、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

家校共育的基础是相互之间的沟通以及彼此之间的信任,所以教师要以家校互动为导向与学生家长达成协作机制,共同关注和支持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首先,学校需要定期召开家长会或者提供家长专题讲座,而班主任则需要以社会责任感为重点设计主题班会,向家长分享具体案例,让家长明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然后,学校还要积极建立信息化家校沟通平台,比如校园网或者班级群等等。而作为教师则需要发挥出“纽带”作用,将社会责任感教育计划和活动信息及时传达给家长并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以此增强家校双方彼此之间的信任,更顺利、更高效地开展社会责任教育活动;最后,作为班主任也要结合学生家庭情况考虑进行家访活动,进一步了解学生家庭环境以及社区周边环境,以此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活动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三、开展社会责任感主题活动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童年阶段,相较于枯燥的理论知识他们更喜欢趣味十足的活动。对此,教师要转换以往以说教为主的教育方式,转而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首先,在校园内班主任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利用自习课或者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主题活动,比如将学生分为 6 人小组,定期开展义卖、捐赠、校园服务等相关活动。以“捐赠”主题活动为例,教师需要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捐赠”的概念和目的,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捐赠物品,比如教师可以将近段时间北方某些城市发生的洪涝灾害作为案例展开讲解,让学生知道灾区同胞需要什么以及自己能够贡献什么,以此将社会责任感具象化,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然后,班主任需要通过班会或者线上通知等方式鼓励家长在工作之余带领孩子到户外参与实践活动,比如到公园等场所参观、游玩并在离开时随手捡起地上垃圾,或者和孩子一起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孩子能够亲身参与社会责任行为,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最后,班主任还要结合教育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学生实践互动参与情况进行总结并邀请家长到学校进行互动,提供相关话题、案例让家长和学生一起探讨社会问题以及分享近期课外活动情况,增强学生及其家庭对社会责任感的共同认知,使社会责任感教育成为“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结束语

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是一个漫长且持续的过程,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参与以及密切合作。为引导学生理解社会、顺利融入社会生活,作为小学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还要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并基于“家校共育”理念与学生家长相互协作,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开展主题活动以及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梁妙婷 . 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探究 [J].文教资料 ,2025(8):142-145.

[2] 顾文 . 论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中家校社合作的机制 [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4,53(1):85-90.

[3] 郭琦. 家校社共育视域下小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 教育,2024(1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