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意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肖赛古
湖南省耒阳市实验中学
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传统教育理念对当前教学活动有一定的影响,部分教师过于重视讲解教材知识内容,而对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渗透不足,导致学生对法治知识理解程度比较低。新课标教育背景下,教师需积极应用新理念和新方法,渗透法治意识,从而提高整体教学实效性,进而构建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环境。
一、创设情境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学情境的构建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非常重要,情境互动过程中,让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应用自己所学知识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例如,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民法典,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案例,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有效结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通过给学生讲解生活实际案例,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见解,通过自主探究等科学方式,加深法治意识的渗透,从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水平。
二、结合新课标要求,强化法治意识落实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通过给学生系统全面地讲解教材知识内容,优化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对法治意识的不断渗透,进而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法治形象,创建和优化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法治相关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满足新课标教育改革要求 [2]。例如,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学生对民法典知识内容关注程度比较低,教师为了学生构建生动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在班级可以通过“记者会”生动的形式,将教材知识内容生动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分析和探究方式,对记者会上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给予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内容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
三、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增加其对法治知识的了解
法治意识的培养,本身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将相关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优化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提高对相关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保障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将法治实施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进而形成法治意识。例如,例如,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 生活在法治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接触法治相关内容,同时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将教材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提出生活化引导问题“什么是人身权?”,“什么是财产权?”等,从而实现法治意识的良好渗透,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延伸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和记忆教材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配合非常重要。教师创新构建多样化法治实践活动,从“法院开放日”,“社区法治观察员”等不同的角度出发,完善和有效地设计实践环节,从而引导学生参与法治建设中。例如,教师以社区物业调解纠纷事件为基础,将教材知识内容和事件过程有效结合,同时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内容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树立法治意识,维护法治精神,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让学生理解法治相关知识内容和自身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五、教学方法情境化创新,激发思维能力
构建 " 法治 + 学科 " 多维融合机制体系,实现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入,议题式教学深度开展,教师可以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真实的议题案例,引导学生经历完成的学习过程。教师通过分组设计和研究,模拟听证会,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内容。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解“校园手机管理规则”,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需要从真实情境出发,以议题形式和学生讨论,充分发挥科学性和民主性,并纳入校园管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后续教学活动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种科学的育人模式,既丰富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涵,又强化了学生的法治素养培养,形成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立体化育人格局。
结束语
法治意识培养对于初中阶段学生非常重要,教师要从认知,情感等不同层面出发,科学构建教材知识内容,优化教学实践工作和育人环境,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深化对法律相关内容的认知,建立综合评价机制,提高法治教育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华迅 . 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J].教育教学论坛 , 2014(31):257-258.
[2] 张卫东. 浅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C]// 中小幼教师新时期首届“教育教学与创新研究”论坛论文集.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