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种植活动中自然材料循环利用的教育实践与创意开发
雷春梅
沐川县金星幼儿园
引言
自然材料是幼儿园种植活动中最常见的教育资源,如落叶、枯枝、果实、泥土等,这些材料的循环利用不仅符合 “低碳环保” 的时代理念,更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究与创造机会。在种植活动中引导幼儿参与自然材料的循环利用,有助于他们直观理解 “资源 — 利用 — 再生” 的生态链条,培养节约意识和环保行为,同时在材料的收集、处理、创意改造过程中,促进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一、明确循环利用的教育目标体系,锚定幼儿发展方向
自然材料循环利用在幼儿园种植活动中的教育价值需通过清晰的目标体系来实现,为实践与创意开发提供方向指引。目标体系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从认知、技能、情感三个维度构建:在认知维度,引导幼儿认识常见自然材料的名称、特性及循环利用的基本原理,如理解落叶腐烂后可成为肥料、枯枝可用于搭建种植支架等;在技能维度,培养幼儿收集、整理、清洁、改造自然材料的基本能力,如学会分类存放不同材料、使用安全工具进行简单加工、将材料组合成种植辅助工具等;在情感维度,激发幼儿对自然材料的珍惜之情,树立 “变废为宝” 的环保意识,体验循环利用过程中的成就感与合作乐趣。
二、构建生活化的材料收集与分类框架,夯实教育实践基础
自然材料的收集与分类是循环利用的前提,需构建生活化的框架,使这一过程本身成为富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材料收集应立足幼儿园种植区及周边环境,引导幼儿发现并收集可利用的自然材料,如种植过程中产生的菜叶、果皮、修剪的枝条,以及自然掉落的树叶、松果、石头等,同时鼓励幼儿将家庭生活中的相关材料(如水果核、蔬菜根)带到幼儿园,拓展材料来源的生活化场景。分类框架需根据材料的特性与用途设计,如按 “种植辅助类”(枯枝、竹竿可用于搭建支架)、“肥料制作类”(菜叶、果皮可用于堆肥)、“创意装饰类”(树叶、花瓣可用于种植区美化)、“探究工具类”(石头、贝壳可用于测量、舀取)进行分类,并用图文结合的标签标注分类标准,帮助幼儿理解分类逻辑。在收集与分类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材料的形态变化,记录材料的来源与数量,使幼儿在实践中积累对自然材料的认知,培养有序整理的习惯,为后续的创意开发奠定基础。
三、设计探究式的创意利用活动,深化教育实践内涵
创意利用是自然材料循环利用的核心环节,需通过探究式活动设计,深化其在种植活动中的教育内涵。针对 “肥料制作类” 材料,可组织幼儿参与堆肥过程,如分层放置菜叶、泥土、枯枝,观察材料的腐烂变化,了解自然材料如何转化为种植所需的养分,理解 “循环” 的科学原理;针对 “种植辅助类” 材料,引导幼儿进行创意改造,如将枯枝与麻绳组合成植物攀爬架、用竹筒制作洒水壶、将贝壳钻孔后制成播种器,在动手过程中思考材料的特性与功能的关联;针对 “创意装饰类” 材料,开展种植区美化活动,如用树叶拼贴种植标识、用松果与石头布置微型景观、将树枝修剪后制作植物名牌,使种植环境更具自然美感与个性化创意;针对 “探究工具类” 材料,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如用不同大小的石头测量植物生长高度、用树叶比较叶片面积差异、用树枝搭建简易天平观察果实重量,让材料成为幼儿探索自然的 “桥梁”。
这些活动应突出幼儿的主体性,鼓励他们提出创意想法、尝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在 “做中学” 中实现对材料价值的深度挖掘。
四、建立过程性的教育评价机制,优化教育实践与创意开发
过程性评价能及时反馈自然材料循环利用的教育效果,引导实践与创意开发的持续优化。评价内容应涵盖幼儿在材料收集、分类、利用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对材料特性的认知程度(如能否准确描述材料的用途)、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如使用工具的安全性、材料加工的合理性)、创意想法的独特性(如是否提出新颖的材料组合方式)、环保意识的体现(如是否主动珍惜材料、避免浪费)以及合作互动的表现(如在小组活动中是否有效沟通、互助完成任务)。评价方式应注重多元化与情境化,教师可通过观察记录、幼儿作品分析、活动讲述等方式收集评价信息,如用照片记录幼儿的创意作品、录制幼儿对循环过程的解释、收集幼儿绘制的材料利用计划书。评价反馈应侧重鼓励与引导,肯定幼儿的创意尝试,帮助他们梳理实践中的发现与困惑,如 “你用树枝做的支架很稳固,想想怎样能让它更轻便?”“堆肥的温度升高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使评价成为推动幼儿深入探究与创意发展的动力。
五、完善家园协同的支持保障体系,拓展教育实践空间
自然材料循环利用的教育实践需要家园协同,通过完善支持保障体系,将教育空间从幼儿园延伸至家庭与社区。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等方式,向家长普及自然材料循环利用的教育价值,分享幼儿园的实践案例,引导家长在家中鼓励幼儿参与相关活动,如和孩子一起收集厨房废料、观察植物生长与材料利用的关系、记录家庭材料的循环利用方法。开展家园合作项目,如联合举办 “自然材料创意展”,展示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的种植辅助工具或创意作品;组织 “社区自然材料探秘” 活动,带领幼儿与家长在社区中寻找可利用的自然材料,了解社区中的循环利用实践。同时,幼儿园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清洁消毒,为幼儿提供适合其年龄的安全工具,制定材料加工的安全规范,确保实践活动的安全性。通过家园协同,形成教育合力,使自然材料循环利用的理念深入家庭,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实践空间。
总结
幼儿园种植活动中自然材料的循环利用,是融合环保教育、科学探究、创意发展的综合性教育载体。明确教育目标体系为实践与创意开发锚定方向,构建材料收集与分类框架夯实基础,设计探究式创意利用活动深化内涵,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优化实践,完善家园协同保障体系拓展空间,这五个方面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教育实践路径。通过这一路径的实施,不仅能使自然材料在种植活动中得到高效利用,更能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环保理念、发展探究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实现对自然的尊重与对劳动的热爱。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虞永平.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