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张萍
象山丹山书院 315700
摘要:小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初期”,需要加强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与人格修养,为学生打牢思想根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当开展深度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深度探究,深入学生思想与灵魂,培育学生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度学习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是教育领域内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深度学习强调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旨在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这意味着需要超越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认知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深度探究促进情感升华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其中“政治认同”第三点:家国情怀。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要想更好地达成这一情感目标,结合深度学习理念,教师在执教过程中要能仅停留在学生对家乡对国家的认知这块,更是要通过具体、微观的感性认识,促成学生宏观角度的深刻领会,从而得到学生情感的升华。例如,在执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我们神圣的国土”,不能简单地将这课上成是地理性知识讲解的一堂课,虽然本课教学包含了大量地理知识,但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地理知识不是重点,是课堂的前沿铺垫,为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辅助,教师要在地理知识的教学中重点显现出道德教育功能。因此可以设定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为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第二个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了解我国领土辽阔、地形多种多样,知道我国山河壮美,是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众多的国家,进一步感受祖国的美丽。本课如果单纯地讲授我国的位置和疆域、我国的行政区划,我国多种多样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只能达到第一个教学目标,那如何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深度探究,促进学生德育情感的升华。在深度探究下,教师从简单的形式化浅层教学转化为道德与法治的真正意义上的课程目标达成,深层次地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堂道德与法治课。
二、深度发问促进深度思考
深度发问应该是有启发性的、溯源性的、开放性的,教师应当多提寻找理由的问题,多设计找过程的问题,多问找方法的问题。以部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六课“有多少浪费本可以避免”第一课时为例,在设计时结合深度教学的理念,设计以下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汇报课前调查,发现浪费现象。全班分小组交流了浪费现象的观察记录,从而引发学生感受到浪费现象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接下来相继补充浪费相关的图片和数据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浪费现象很严重的情况。第二个环节:交流访谈记录,归纳浪费原因。对学生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让学生发现其实浪费者是知道自己的浪费行为的。教学不仅仅停留于此,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浪费的人往往是明知浪费,还在进行浪费,为什么?”通过集体讨论分析归纳原因。在此环节之前,课前每个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联系和调查以及对身边的浪费现象进行了采访,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汇报课前采访。通过这些教学环节设计,不仅让学生发现了浪费的现象,更让他们找到了浪费的原因。教师更是深度发问“浪费者的心理到底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从浪费者的心理找到根本原因。在这样的深度发问下,挖掘出浪费者的心理可能是从众、觉得浪费无伤大雅、怕麻烦、公物不关我事等这些更深层次的原因。第三个环节:根据原因,找到解决方法。学生深度挖掘找到原因后,才能提出有效的减少浪费的方法,针对性更强,更合理。这正是深度发问引发深度思考,通过学生的深度思考,讲浪费的资源型课堂才能挖掘得更彻底,学生提出解决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的方案也更加有效、更加全面。
三、深度联结促进多向思维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深度教学应当关注经验的迁移与应用,促进学习的深度联结,助力多向思维发展。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来设计教学情境,还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例如在执教一年级上册“老师,我认识您了”这一课时,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师:你在校园里玩皮球,这时候如果遇到有人抢你的皮球,你该怎么办?生:我会告诉老师。在传统的教学经验里,在校园里遇到问题就会去找老师解决。但是结合生活实际,什么事情都一味地去找老师解决的话,对于学生的独立自主发展肯定是不利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性人格。所以根据现实联结,教师先引导学生去面对问题。师:除了找老师,那我们还有什么其他解决方法吗?生1:跟他好好沟通指出他的错误。生2:通过安全的方式抢回来。生3:我可以带他一起玩耍……在谈这些问题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从保护自己出发,如何才能更好地去解决这件事。最后再深度联结,师:那如果这个小朋友就是不配合,就是不把球还给你时,你该怎么办?生:我们可以寻求老师、同学的帮助。这个时候就归结到遇到了自我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就可以向外界寻求帮助,可以找老师,找同学。因此教师教学的时候,遇到生活情境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向地去联结生活,甚至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由教师来创设与生活相关联的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深度学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以情境体验、合作学习、问题导向等为核心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也将持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杨瑾.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2(18)
[2]何颖.深度学习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思考与路径探析[J].福建教育,2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