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

作者

李达林

江苏省新沂市唐店中心小学 221400

摘要: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良好劳动习惯的重任。本文旨在探讨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培养其劳动观念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数学;融合路径

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以及劳动创新精神。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与劳动教育具有天然的融合性。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融合的必要性

(一)数学学科特点与劳动教育的契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的发展离不开劳动实践,而劳动实践也需要数学作为支撑。因此,将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相结合,既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二)劳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其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通过劳动实践,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二、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

(一)深度挖掘教材,寻找劳动元素

小学数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其内容设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其中不乏与劳动教育紧密相关的元素。这些劳动元素如同隐藏在教育宝库中的“利器”,等待着教师去发掘和利用。它们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更能成为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重要资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而应致力于挖掘教材中的劳动元素,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中。这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教育洞察力,能够从数学问题的背后看到劳动的价值和劳动者的辛勤。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时,教材中可能会出现一道关于王叔叔运送菠萝的题目。在解答这道题目之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菠萝是如何从田间地头运送到市场的?这背后有哪些人的辛勤劳动?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如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付出,从而学会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劳动情感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有效手段。将劳动元素融入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以加减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植树节这一具有劳动教育意义的节日,创设一个与植树相关的问题情境。比如,教师可以提出:“植树节到了,我们学校计划在校园内种植一批树木,已知每个班级需要种植的树木数量,现在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全校总共需要种植多少棵树?如果每个班级分配到的树苗数量有差异,又该如何调整以确保每个班级都能完成种植任务?”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能够引发他们对劳动的思考和讨论。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练习加减法的运算技巧,更能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三)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

小学阶段数学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需要针对性提高学生劳动观念,丰富学生劳动认知。所以在劳动教学开展中,要体现实践性强的特色,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将书面内容搬入实践操作,立足现实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劳动过程实现学以致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体现数学学科育人的魅力。

以《表内乘法》为例,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加法部分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用小棒来摆一摆。在摆小棒、数小棒、移动拼凑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乘法表中的意义,学会乘法计算的方法。再如,学习《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校园中去量一量花坛的面积,实地测量一下操场的长和宽。在劳动实践中让学生理解面积求解的方式,并能够理解为一个花坛做栅栏需要用多少材料这类问题的求法,将周长与面积有效区分。还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教室内部的长、宽、高,让学生对底面、侧面、窗户面积如何去除直观理解,这样在解答一些教室内部需要重新粉刷计算面积,求解需要用多少油漆或多少费用这类问题时,学生才能对先算、再算产生步骤意识。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多媒体教学工具、网络教学资源和互动软件等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工具和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式,也为劳动教育与小学数学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以《圆的面积》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圆的面积计算过程。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圆被分割成若干个小扇形,再拼接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的过程,从而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教育APP中的互动功能,设计一些与圆的面积相关的趣味游戏或挑战任务,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十分必要。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运用数学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阵地,融入劳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唯一.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设计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探究<br>——以"时间的初步认识(二)"单元实践活动设计为例[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2,(3).

[2]李新菊,沈建民.劳动教育理念下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br>——以"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活动课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