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单篇教学策略
林湘瑜
西滨中心小学
摘要:大单元视域下的单篇教学是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方向,旨在通过结构化整合、关联性设计和实践性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通过重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联结、设计梯度化任务驱动活动、创设真实情境深化语言实践等策略,推动单篇教学从孤立走向整合,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研究发现,以单元目标统领单篇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情感共鸣,促进语文学习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核心素养;任务驱动
一、大单元视域下单篇教学的内涵重构
(一)结构化整合:单元目标与单篇目标的动态对接
大单元教学不否定单篇价值,而是通过目标分层实现“单元—单篇”有机联系。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人性光辉”为例,《穷人》教学要对接单元核心目标“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嵌入“社会关怀”子主题。教学内容重构方面,纵向分层将单元目标拆分为三级任务:“感知人物心理”,引导学生研读桑娜内心独白,体会其收养孤儿时的挣扎与坚定;“分析环境描写”,剖析文中寒风呼啸等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的作用;“探究社会矛盾”,挖掘文中阶级差异隐喻,帮助学生理解社会冲突与作品内涵。横向关联则是引导学生将《穷人》与《金色的鱼钩》《桥》等对比阅读,发现“平凡人物的崇高选择”共性主题。
(二)关联性设计:从单篇孤立到多文本联动
传统的单篇教学往往局限于单一文本,容易让学生的学习视野受到限制。在大单元视域下,单篇教学需要积极打破文本的固有边界,借助群文阅读以及跨媒介资源引入等方式,构建起一个丰富多元、互联互通的学习网络。在文本互文方面,教师可以补充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作品《复活》的片段。《复活》中的贵族形象与《穷人》中的穷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阶层在生活状态、价值观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进而深刻领会作者托尔斯泰的社会批判意识。在生活链接方面,教师可以巧妙结合“精准扶贫”这一时事报道。引导学生围绕“现代社会的‘穷人’关怀”这一话题展开热烈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穷人》单篇教学策略的实践路径
(一)情境驱动:以问题链激活深度思考
在《穷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审判庭”这一极富趣味性与挑战性的情境,将学生自然地代入到不同的角色之中,如公正严谨的法官、认真负责的陪审员等。然后围绕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探究。
首先提出表层问题:“桑娜为何选择收养孤儿?”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准确提取关键信息,促使他们仔细研读文本,梳理故事情节,初步了解桑娜这一人物形象及其行为背后的原因。接着抛出深层问题:“环境描写如何暗示人物命运?”此问题侧重于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写作手法进行深入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环境描写,如狂风暴雨的夜晚、简陋破旧的房屋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环境描写与桑娜一家以及西蒙的命运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从而帮助学生领悟作者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命运的精妙写作技巧。最后设置迁移问题:“若你是西蒙的孩子,会如何评价桑娜?”这一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表达,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读写共生:从共情到表达的梯度训练
教师可以设计梯度分明的读写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实现从共情到表达的能力提升。在共情写作环节,引导学生模仿桑娜的内心独白,以第一人称续写“收养后的第一个夜晚”。学生需要深入理解桑娜的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设身处地地想象桑娜在收养孤儿后的内心想法和感受。通过这样的写作训练,学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桑娜善良、淳朴、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社会评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单元主题“人性光辉”,撰写短文《平凡人的伟大时刻》,并明确规定要运用环境烘托手法。这一训练要求学生对整个单元的主题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能从《穷人》以及其他相关课文中汲取灵感,挖掘平凡人身上的伟大之处。
(三)评价迭代:过程性反馈与多元量表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反馈与多元量表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表现性评价方面,设计“细节分析准确性”“观点创新性”“合作贡献度”三维量表。“细节分析准确性”维度主要考察学生对文本细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看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和隐含意义;“观点创新性”维度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观点是否新颖独特,是否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前瞻性;“合作贡献度”维度则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为团队做出的贡献。
反思日志方面,教师要求学生记录“最触动我的描写”及“未解的困惑”。这一举措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记录“最触动我的描写”过程中,能够深入回味文本中的精彩片段,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而记录“未解的困惑”则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和需求提供了重要依据,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单元学习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教学反思:从单篇走向素养的挑战
大单元视域下开展单篇教学,需要教师保持清醒的认识,警惕两种可能出现的不良倾向。其一,有些教师在大单元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广度和形式的多样性,却忽略了对文本本身的深入研读。在《穷人》的教学中,这可能表现为对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等关键内容一带而过,未能引导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其二,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结构和策略,在大单元视域下依然按照旧有的思路进行单篇教学,无法充分发挥大单元教学的优势。
以《穷人》为例,这部作品蕴含着“社会批判”与“人性赞美”的双重主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准把握这两个主题之间的平衡,避免出现价值观灌输取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看待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而是要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感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课中的“俄国农奴制”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当时俄国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明白农奴制对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穷人》这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结语
大单元教学为单篇课文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穷人》的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将单篇置于单元脉络中,通过目标重构、任务创新和评价改革,才能真正实现“由篇达类”的素养提升。这一路径不仅适用于小说教学,也为叙事类文本的单元整合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参考文献
[1]王玉. 大单元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单篇课文教学[J]. 中小学班主任, 2024(4):68-69.
[2]李思群. 单元整体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 语文世界,2024 (25):40-41.
[3]程海霞.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单篇课文教学思维转型的实施路径[J]. 新课程研究,2024(28):54-56.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晋江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2023年度研究课题“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任务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策略研究”(立项编号:JG1452-1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