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练赛的运用研究

作者

赵宏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小学 226401

摘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明确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练、赛”一体化,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理念。然而,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仍存在体育活动内容单一、教学形式枯燥等问题,导致学生缺乏运动兴趣,体育素养难以提升。因此,探索“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练、赛”一体化的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策略应运而生。这一策略符合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还能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潜力,促进他们在体育学习中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练、赛”;运用策略

在当前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背景下,小学体育课程依然存在学生自主参与度低、个体差异难以有效兼顾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练赛的质量与效果,旨在建立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潜力,实现体育学习的全面发展。

一、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与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主学习和训练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这种自主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增强他们对体育课程的投入度。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会更多地关注运动技能的细节,通过多次尝试和自我调整,逐步掌握动作要领。小学生的主观偏好性特别强烈,兴趣是持之以恒训练的关键动力,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某项运动,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和持续训练。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时,他们会更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学习强度和方式。这种内化的学习目标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更有方向感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例如,在“脚背正面接球”的初次教学中,教师简短介绍并演示,让学生了解“脚背正面接球”的基本动作要领。脚背正面接球是一项基本而又重要的足球技术,要求学生能够在接球时用脚背正面缓冲球的力量,控制住球并准备下一步的动作。教师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脚背像网兜一样兜住球”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动作概念。接着,教师让学生尝试进行脚背正面接球的练习。他们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觉,反复尝试不同的动作方式来接球。在尝试过程中,学生会逐步发现动作中的细节问题,如接球时脚背的角度、接球瞬间脚背的紧张程度和接球后对球的控制力等。教师在此阶段的作用是观察和引导,避免过多干预,让学生自主尝试和自我调整,逐步掌握动作要领。在自主练习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练习的强度和方式。例如,一些学生可能会选择反复练习基本动作,以确保每次接球都能成功控制;而另一些学生可能会尝试在接球后立即进行运球或传球练习,以提高动作的连贯性和实战应用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练习中的发现和感受,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此外,教师安排小组合作训练,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脚背正面接球的传接球练习。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体,提高了他们对足球训练的兴趣和投入度。

二、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竞技比赛作为一种充满挑战的活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比赛情境下,学生会更主动地参与训练和学习,以期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这种外部刺激转化为内在动力,有助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体育学习中。学生可将训练中学到的技战术在实际对抗中加以应用和检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体育技能。比赛中的实际操作经验,是课堂训练所无法完全替代的。比赛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技术和体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和战略思维。在参与比赛中,学生在体能、技术、心理和智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教学中,除了传统的竞技比赛,教师还可设计多样化的比赛形式,如技能展示、趣味运动会和团队挑战赛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增强比赛的参与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展竞争与合作。为了充分发挥比赛的促进作用,教师需要建立科学而客观的比赛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激励他们不断努力和提升。例如,在学期末,教师组织“全明星篮球赛”活动。全班男女学生自由组队开展三人篮球赛,教师专门为学期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成长阶段设计了相应的赛制。每场比赛时间设定为10分钟,比赛采用半场制,攻防转换迅速,每个回合结束后,进攻方和防守方交换角色。各队抽签决定对阵双方,让比赛充满未知和期待。比赛开始后,学生们利用课堂上学习到的运球、传球和投篮技术,展开激烈的对抗。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个人技术,还要注重团队合作,互相配合、调整战术来争取得分,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能,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开展分层训练与评估,尊重学生的差异

每个学生在体能、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上都有不同的基础和发展潜力。分层训练与评估能够针对这些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动力。在技术训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行分层,并设计相应的训练内容。体能训练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学生的体能基础差异较大。教师可开展体能测试,了解学生的耐力、力量、柔韧性等方面的水平,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组。每个组别设定不同的体能训练计划,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同时,阶段性体能测试和动态调整训练计划能够确保学生体能水平的稳步提升。在运动训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分层训练,设计不同难度和强度的运动项目。通过比赛和实战训练,评估学生的运动表现和进步情况。根据评估结果,教师及时调整训练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其运动能力范围内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提升。

学、练、赛三个环节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训练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分层训练与评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赛让学生将训练中的技能和战术应用于实际对抗中,进一步促进学与练的反思与提升,而多元评价体系不仅提供了全面的反馈,还帮助教师监控和调整训练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学习中取得最佳发展。

参考文献

[1]郝正凯.小学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实践[J].新课程导学,2023(32):41-44.

[2]李玲莉.小学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策略分析[J].求知导刊,2022(26):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