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支架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案例研究
黄渊明
贵州省安龙县第七小学
摘要: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抑制着学生的兴趣,而且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了教师的研究课题。为了达成新课标的要求,文章提出了支架式教学模式,首先简述了支架式教学模式,而后从构建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搭建支架,引发学生的深入探究;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提升学生的自我探究力;开展合作学习,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开展教学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等方面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支架式教学;深度学习
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学习。支架式教学就是将学生从有帮助的地方带到没有帮助的地方,指导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自我分析、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力。从这一点来看,支架式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所以加强对支架式教学的研究非常重要。
一、支架式教学概述
支架就是支撑物体的脚手架,教育学中的支架就是支持学生自我学习的工具。关于支架式教学内涵的研究,目前教育领域未能达成统一。文章在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专家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了本课的支架式教学,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搭建脚手架,以助力学生的自我学习,从而促使学生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1]。一般情况下,支架式教学包含创设情境、构建支架、自我探究、合作学习、教学评价这五个环节,其中评价贯穿教学的始末,方便教师把握学情,调整教学计划,通过对学生做出相应地指导,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二、小学数学“支架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构建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情境是教师搭建的第一个数学支架,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借用多媒体或实物构建的学习场景。在情境中,学生会沉浸式参与其中,主动分析情境内的问题,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知识点的探究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构建如下的情景“佩奇和她的好朋友苏西想要学种地,可是佩奇家的地在苏西家的旁边,苏西家的地在佩奇家的旁边,干活很是不方便,于是他们商量着换一下。可是佩奇的地是长方形的,苏西家的地是平行四边形的,这样换的话公平吗?”有同学说,想要知道这样换是否合理,要对比一下两块地的面积。有的学生接着说,长方形的面积用长乘以宽就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将学生带入到了问题情境中来,推动本课教学的有序开展。
(二)搭建支架,引发学生的深入探究
搭建支架是支架式教学的第二步,是帮助学生明确探究方向的重要一环。例如问题支架,问题支架即以问题做载体驱动学生对知识的探究[2]。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知识的讨论,教师可以围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推导设置问题,如同学们数一数下面的方格纸,然后完成表格的填写(一个方格代表1m2,不满一格的按照半格计算),通过观察和比较表格内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应该如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问题的驱动引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打开了学生局限的思维,各种想法在他们的脑海中蜂拥而出。
(三)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提升学生的自我探究力
独立探索即以支架为支撑的学生自我探究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会认真分析问题,对于存在疑惑的地方,也会坚持下去,以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所以教师要在搭建完支架后,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究的机会。在经历过第二个环节之后,学生的思维被调动了起来,为了促进学生的持续探究,教师继续为学生搭建任务支架“自主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学生的独立思考中,大部分的学生能够结合数格子的学习过程想到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于是,教师趁机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同学们经过割补的操作过程,成功的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了长方形。但是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是否发生改变,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底高存在怎样的关系,同学们并不知道。于是,教师为学生预留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变化后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四)开展合作学习,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搭建异质小组
异质小组指的是小组内成员之间的数学差异很大,通过大家各自优势的发挥,共同解决问题。一般,教师会依照学生的课堂表现、日常数学成绩划分,之后教师选出组织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担任组长,带领其他的学生开展探究。
2.开展合作学习
在搭建好异质小组后,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的疑惑处,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的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提出了疑问“我们能否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呢?”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进行了直观演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折叠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这样得到的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相等”。此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了确保学生探究的顺利进行,设置了相关的问题“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何要将其转化其他的图形?”学生开始动脑思考,与其他的成员开展讨论,在此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总结出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其他图形的做法。之后,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切割、拼接、对比,从而发现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五)开展教学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学生探究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并记录下学生的学习表现,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对其做出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并不断的改进。教师要用赏识加激励的方法,肯定学生的优秀表现,对于学生探究的不足之处,搭建支架指导学生持续探究。在小组合作中,教师鼓励小组长与观察员的身份对组内成员的探究态度、与他人的合作表现、探究的成果做出真实的评价。在完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学习后,教师依照学生的不同情况,设置了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题,用以检验学生的课堂知识学习成果。
基础题: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2cm,高是6cm,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8dm2,底是1.6dm,它的高是多少?
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它的面积和周长都变小了,是否正确?
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它的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是否正确?
提高题: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底长6.2米,高3.6米,如若要给这块停车位涂上每平方米7.5元的油漆,一共需要多少钱?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58cm,一个边长是14cm,另外三个边分别为多少?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钢板,底是1.5米,高是1.2米,如若每平方米的钢板重23.5千克,那么这块钢板重多少千克?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应的题目。大家完成后,教师组织讲评活动,从而把握学生对本课的掌握程度,从而丰富自身的支架式教学经验,推动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支架模式组织数学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在教师搭建的不同支架下,学生对知识进行着思考、探究,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支架式模式的内涵并通过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体验,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海英.搭教学支架,立时代风标——小学数学支架式教学探析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12):137-139.
[2]滕菲儿.巧搭支架,构建有效数学课堂 [J]. 数学教学通讯 ,2021(2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