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支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王国敏

贵州省安龙县第七小学

摘要:支架式学习,即教师在教学中搭建辅助学生学习的“脚手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搭建不同学习支架,能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方法,发展核心素养。基于此,文章深入分析支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意义,并从搭建问题、体验、提示支架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旨在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效果,助推小学数学教与学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支架式学习;课堂教学;应用

支架式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由学生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支架式学习,能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知识的平台,既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水平的提升。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支架式学习的应用不够深入、灵活,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探索数学教学中支架式学习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支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有助于转变传统师生角色

传统师生角色,让数学课堂教学陷入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困境中,阻碍数学教学的改革,也阻碍学生的发展。而在数学课堂中搭建支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搭建适宜的支架。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角色,而学生泽扮演着针对支架探索、构建的角色,实现了传统师生角色的转变[1]。

(二)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数学是一门指向学生发展的学科,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在支架的助力下,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得到显著提升。具体而言,在参与支架式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针对教师搭建的支架进行思考,迁移已有认知,尝试多种解法,切实提升学生数学思考、思维能力。另外,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也需要进行反复计算,有助于学生运算能力的稳步提升与发展。

(三)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支架,能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显著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具体来说,当学生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为学生搭建情境支架,能重新吸引其注意力,使其全身心参与课堂学习中;当学生无法理解数学公式时,教师为学生搭建操作类支架,可使学生参与到对公式的自主推理中,助力他们自主掌握公式;当学生思维受限时,教师为学生搭建小组合作学习支架,可使学生在组内与其他成员进行思维碰撞,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与方法,从而成功解决问题[2]。

二、支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搭建问题支架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面临着学生无法在课堂时间内理解重难点知识的情况。不仅阻碍高效课堂的构建,也阻碍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所以,在创设问题支架时,教师可以聚焦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围绕其搭建问题支架,助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以“三位数乘以两位数”为例,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算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此为基础,针对拆分计算步骤进行提问,如计算145×12时,先问“用2去乘145,得到的290在实际情境中代表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如买文具,145元一套文具,买2套就是290元 。接着问“用十位上的1去乘145得到145,这个145又表示什么?为什么它实际代表的是1450?”让学生明白数位的意义。随后,再针对对比简单乘法提问:对比2×3与145×12,提问“2×3是直接相乘得到结果,那145×12和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引导学生发现多位数乘法是多个简单乘法的组合,帮助理解算理本质。在问题支架的助力下,学生能够进入具体情境中思考算理,提升学生对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算理的理解与掌握,并做好后续灵活计算的准备。

(二)搭建体验支架

搭建体验支架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学习,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体验式教学方式更加有趣,更符合小学生的学习与认知特点。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找准体验支架的搭建时机,并做好搭建与落实的工作。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框架,动手拉一拉。此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能变成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搭建体验式学习支架:“同学们,经过上面的操作,我们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能转变成长方形。那么,你能用拼一拼、剪一剪等方式进行操作吗?请你们自主构思并操作吧!”在该支架的引领下,学生们积极思考方法,并主动操作。有的学生选择剪一剪的方式,如,自主在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接着画出两条高,并用剪刀沿高裁剪,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随后,将上面裁剪剩余部分与这两个三角形拼接起来,从而得到一个长方形。待全体学生操作并展示后,教师需要进行深入引导:“现在得到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存在什么关系呢?如何依靠两者关系来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由此,学生继续进行操作。他们通过对比转化前后图形的特征与面积变化,使用直尺分别测量它们的长和宽(高),有效明确两者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顺利依托长方形面积知识实现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在体验支架的搭建下,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如何得来,在后续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其解决效果也更为理想。

(三)搭建提示支架

提示支架,即教师针对学生不正确的学习行为或是学习困难进行提示,有助于学生进行顺利高效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找准时机,运用这种支架方式,以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以“时分秒”为例。课堂上,教师发现不少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秒”,且反复讲解的效果不够突出。对此,教师可将“讲解”转变为搭建提示支架。如教师让学生结合一秒钟能做事的方式理解“秒”。在该提示下,学生开始读英文单词、翻书、梳头发......最终,学生发现——1秒钟能读3个英文单词,1秒钟可以翻5页,1秒钟可以梳5下头发等等。可见,提示支架具有帮助学生找到正确学习思路的作用,可助力学生进行学习,在数学课堂中推广价值较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支架式学习模式,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的学习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各种支架学习形式,丰富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实现学生有趣而有效的学习。未来,数学教师应继续探索更多种支架学习形式,助力学生“学好”和“用好”数学。

参考文献:

[1]马海英.搭教学支架,立时代风标:小学数学支架式教学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12):137-139.

[2]端木文倩.“支架教学”: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应然选择[J].华人时刊(校长),2022(10): 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