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与实践
余圆圆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西省 赣州市 341000
摘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传统质量保障体系面临主体协同断裂、资源流动阻滞与反馈机制僵化等结构性矛盾。基于生态系统理论重构质量保障体系,可突破线性单向管理模式局限,实现治理效能的跃迁。重构应遵循开放、协同、动态原则,促进管理模式从“机械管控”向“有机共生”转变。赣南师范大学的实践验证了该理论的应用价值,实现了规模、质量、效益的协同进化,为创新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伴随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保障体系中主体协同断裂、资源流动阻滞、反馈机制僵化等结构性矛盾问题逐步显现。由此,引入生态系统理论重构质量保障体系,成为实现治理效能跃升的重要路径。赣南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基于生态系统视角下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系列实践经验。
一、生态系统理论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耦合逻辑
(一)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要义及其适切性
“生态系统”概念最早由Arthur Georgey在1935年提出,后经不断深化,逐渐形成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强调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统一整体,各要素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维持动态平衡,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协同性。[1]该理论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内在契合性: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涉及多元主体,其交互关系呈网络化,类似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另一方面,面对学科融合和技术迭代,传统线性管理模式难以适应,需生态系统的动态调节机制。此外,生态系统理论注重“可持续性”与“多样性”,有助于解决质量保障中的异化问题。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生态系统属性解构
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三类典型生态属性。主体构成呈现群落化特征,政府、高校、学生、行业组织构成“质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群落,“导师—学生”关系中生态位重叠或分化会产生不同影响;运行机制具有代谢化特征,通过“资源输入—转化—输出—反馈”完成“代谢循环”;环境交互具备适应性特征,外部政策、技术和文化环境构成“生态幅”,系统需自适应调节以维持稳态。
二、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困境诊断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框架诊断发现,现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存在四重结构性失衡,具体表征如下:
(一)系统封闭性引致的生态链断裂
当前质量保障体系呈“行政闭环”,多元主体生态位缺失。政府与高校主导,行业组织和社会机构参与度低,角色边缘化。该单向度的管理模式可能导致“培养-评价-反馈”生态链的断裂风险。这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缺失导致的物质循环阻滞现象类似,进而可能引发质量评价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脱节。
(二)主体协同失效触发的生态位冲突
多元主体间尚未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存在“生态位重叠”现象。高校内部行政全力与学术权力博弈,、校际合作及产教融合不足时突出问题,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率远低于预期,这种状况违背了协同进化规律,削弱了质量保障体系效能。
(三)评价机制异化导致的生态因子失衡
现行量化评价体系陷入技术理性困境。以学术型硕士培养为例,多数培养单位将论文发表设为毕业刚性标准,忽视学术创新和实践价值。同时,评价反馈机制呈现“开环”状态,动态校准机制欠缺,致使学术生态多样性衰减,系统自适应调节能力丧失。
(四)环境适应性衰减诱发的生态幅收缩
质量保障体系对外部环境变化响应呈现时滞效应。面对新工科建设和数字化转型需求,当前单一学科评价范式和基于机器学习的质量监控优化方法尚存在不足。此结构类似于窄生态幅生物钟群,当环境扰动强度超过阈值时,系统将面临结构性失稳的风险。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构路径
(一)重构目标与原则的生态化转向
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重构需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三类典型生态属性,构建开放、协同、动态的治理体系,实现系统内外能量流动与平衡。该过程遵循四项核心原则:整体性,质量保障视为主体、机制、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避免碎片化治理;协同性,形成政府、高校与社会多元主体协同网络;动态性,建立"资源输入-培养转化-质量输出-反馈改进"代谢循环机制,通过对客观数据分析以及相关模型的建立,[2]实现持续改进;开放性,破除学科、机构及国界壁垒,促进知识技术跨域流动。
(二)多维重构策略的生态化设计
在主体协同方面,基于生态位理论,需明确政府、高校、社会机构、学生等多元主体功能定位,厘清主体生态位边界,建立共生载体,以减少资源竞争性内耗,提升系统效能。在机制创新上,质量保障机制要形成闭环代谢系统,涵盖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反馈改进机制,并利用“生态冗余”增强抗逆力。评价体系方面的重构需突破“唯论文”评价模式,建立微观、中观、宏观三层次生态化标准,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共治与方法融合。另外,系统还需从政策、技术、文化三重环境优化,助力系统不断升级。
四、赣南师范大学构建生态系统视角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框架,赣南师范大学积极探索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成果与经验。
(一)明确培养目标,精准定位生态位
建立明确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影响高校和教师对教育质量的认识,形成科学的教学定位,有助于明确教学质量监控的方向。[3]赣南师范大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与学校自身学科特色,精确定位培养目标与质量观,找准其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学校将培养研究生的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作为重点,旨在使其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并推动地方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为了保障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结合紧密,学校积极与地方教育部门合作,及时了解最新的动态和需求,及时动态调整培养方案。
(二)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生态课程体系
构建生态化课程体系需着重体现系统性、开放性与动态性特征。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高度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致力于为研究生夯实专业基础。为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其跨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学校增加了跨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通过这些课程的有机组合与协同推进,有效促进了研究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建立了动态课程评估与调整机制,使得课程体系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营造优质学术生态
赣南师范大学尤为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施行系列提升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举措。在人才引进方面,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在内部教师培养方面,积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和高水平科研项目。建立健全导师考核评价机制,促使导师帮助研究生在学业实践中从容前行。
(四)完善质量评估体系,促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的优化
赣南师范大学积极践行多元化评价理念,构建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生态系统,充分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赣南师范大学的实践表明,生态系统理论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了从“机械管控”转向“有机共生”的理论路径。最终实现研究生培养“规模—质量—效益”的协同进化,以适应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Tansley A G. 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 concepts and terms[J]. Ecology, 1935, 16(3): 284-307.
[2]宋芳,李明,杨玉.省域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价值意蕴、内涵及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04):112-118.
[3]兰珍莉.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内涵、功能及实现条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04):60-63.
基金项目:赣南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生态系统视角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YJG-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