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策略探究

作者

刘璐璐

新疆伊犁伊宁市第二十三中学  835000

引言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重要内容。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的重要渠道,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1]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效果却参差不齐,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探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渗透和融合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活化教材情感资源,在“发现”中点燃爱国情愫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它需要具体、可感的载体和深入的体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本身就是一个蕴含了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的宝库。这些素材跨越古今,既有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成就,也有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不懈奋斗的感人事迹,更有当下新时代建设者们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生动故事,甚至在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处处体现着与国家、与社会的联系。

爱国不是抽象的概念,是会具体表现在个人的行为等方方面面。所以在爱国主题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内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及个人责任担当等结合起来,将其自然融入课堂讨论。比如,在讲授关于“爱国”这一主题时,如果只是抽象地讲解爱国的概念和重要性,学生可能觉得枯燥且距离自己很远。此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或身边的榜样人物事例引入课堂。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岗位的边防战士,思考他们为何能数年如一日地守护祖国的边疆;可以探讨那些放弃城市优越条件、扎根乡村教育的老师们,理解他们选择背后的那份对乡村孩子、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担当。通过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这些真实、具体的人物和故事,探讨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选择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他们的选择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有什么联系?学生在分析、讨论、感悟的过程中,能够从这些看似平凡或伟大的事迹里,真切地感受到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

二、创设情境化课堂体验,在“浸润”中深化价值认同

情境化教学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沉浸其中、主动参与的环境,让抽象的爱国理念变得具体可感,从而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2]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贴近学生认知和生活的课堂活动来实现这种“浸润”式的学习。比如在讲授涉及国家重要历史事件的内容时,比如民族解放斗争、重大科技成就等,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精心挑选的历史影像资料、纪录片片段,或者展示珍贵的历史图片、实物模型,甚至可以运用简单的虚拟现实 (VR) 或增强现实 (AR)技术进行局部场景模拟。

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直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例如,组织“身边的中国故事”分享会,让学生课前收集并讲述自己家庭、社区或家乡近些年发生的变化,或者寻找并介绍身边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如清洁工、快递员、社区志愿者等的故事,引导学生从微观视角感受国家发展与个人生活的息息相关。 或者围绕一些与爱国情怀、个人责任密切相关的现实议题展开课堂辩论或深度讨论。比如,“个人追求与国家需要发生冲突时该如何选择?”、“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中学生能为国家发展做些什么?”。这样的活动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有准备的、有深度的思考。老师需要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和不同视角的观点,鼓励学生搜集论据、清晰表达、理性交锋。在辩论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梳理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意见,不断调整和完善认知。当学生投入到模拟的历史场景中,当他们在分享中描绘身边鲜活的现实图景时,当他们为某个议题深入思考和辩论时,抽象的爱国概念就在这些鲜活的体验中逐渐变得清晰、具体和有意义。

三、链接校园生活实践:在“笃行”中涵养责任担当

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只有在实践中应用和体验,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品格。因此,学校需要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爱国主义教育从课堂延伸到校园生活乃至更广阔的天地,引导学生把爱国之心、强国之志转化为具体的、力所能及的行动。[3] 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活动,可以将宏大的爱国情怀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任务。

教师可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或社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范围的社会调查,了解家乡的特色风物、发展变化或者社区的需求。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思考如何宣传家乡的美好或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学生可以动手创作宣传海报、制作介绍短片、撰写推广文章,或者策划一次小型的社区美化活动。这个过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感受身边环境的价值,增强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和归属感,这种对家乡社区的热爱,正是爱国情怀最朴素也最坚实的基础。或者在校园日常生活中,为学生设置各种服务性的岗位。比如,参与图书馆书籍整理、协助维护校园环境卫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小辅导员”、负责班级绿植养护、参与食堂秩序引导等。这些岗位虽然职责不大,但需要学生付出时间、精力,承担起服务他人、维护集体环境的责任。学生在认真完成这些岗位任务的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到自己是学校集体的一份子,个人的付出对集体的良好运转是有贡献的。这种“小我”服务“大我”的实践体验,是理解个人对集体、对国家责任担当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径。这些校园实践活动,其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当学生不再是仅仅在课堂上听讲或讨论,而是真正走出教室,参与到调研、宣传、服务、维护等具体事务中时,他们对“爱国”“责任”的理解就不再是空洞的词语。

总之,核心素养视野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其精髓在于“润物无声”。它要求我们超越知识表层,在教材情感深处开掘精神源泉;超越单向传授,在情境体验中激活价值共鸣;更要超越课堂围墙,在生活实践中锤炼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 白宇轩 , 李迪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5(11):38-40.

[2] 唐福斌 , 赵世连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结合的实践研究 [J]. 基础教育研究 ,2024(4):44-46,50.

[3] 李甜甜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D]. 渤海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