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及策略探讨
陈琛
郑州科技学院
摘要:本论文聚焦于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的体能训练。通过阐述体能训练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包括提升学生田径运动能力、预防运动损伤等多方面,深入分析当前高校田径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结合实例,探讨了包括科学规划训练内容、多样化训练方法等有效的体能训练策略,旨在为提高高校田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体能训练;策略
一、引言
在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中,田径教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与竞技能力的双重使命。体能训练不仅是田径教学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更是决定学生运动表现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体能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与柔韧性,还能有效预防运动损伤,促进身体健康。体能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毅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全面提升其综合体育素养。在现代体育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高校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及其优化策略,对推动体育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一)提高田径运动成绩
体能是田径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短跑项目中,良好的爆发力和速度耐力是决定运动员能否在短时间内快速奔跑并保持高速度到终点的关键。高校学生在进行短跑训练时,通过专门的体能训练,如进行短距离冲刺间歇训练、爆发力训练(如深蹲跳、蛙跳等),可以有效提高肌肉力量和收缩速度,从而提升短跑成绩。在中长跑项目中,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体能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提高氧气摄取和利用效率。例如,一些高校中长跑队的学生通过长期的有氧耐力训练,如每周进行3 - 4次的10 - 15公里长跑训练,以及结合无氧耐力训练,如400米间歇跑,他们的耐力水平显著提高,在比赛中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预防运动损伤
在田径运动中,由于项目特点,学生需承受较大运动负荷,体能不足极易引发运动损伤。体能训练不仅能增强肌肉、韧带与关节的稳定性,还能显著提升身体协调性与平衡能力。以跳远为例,该项目要求学生在助跑、起跳、腾空及落地过程中保持精准的身体控制。若腿部肌肉力量薄弱,起跳时膝关节可能因过度弯曲或受力不均而扭伤,甚至导致长期慢性损伤。落地阶段冲击力过大也可能造成踝关节或腰部伤害。通过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如负重深蹲、提踵练习和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可有效提高腿部肌肉力量与关节稳定性,同时增强躯干对动作的支撑能力,从而大幅降低运动损伤风险,为学生提供更安全高效的训练保障。这些训练方法结合科学的恢复手段,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竞技水平。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能训练不仅是提升学生田径运动能力的关键,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深远影响。在训练过程中,学生需面对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挑战,这有助于塑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在高强度训练中,学生可能经历疲劳、不适甚至短暂的挫折感,但通过持续努力与自我突破,他们不仅增强体魄,更能培养顽强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科学的体能训练可优化身体形态,促进肌肉力量与柔韧性的均衡发展,提高代谢效率,增强免疫力,为学生提供健康保障。训练中的团队协作与目标追求还能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展现出更强的适应力与自信心,从而实现身心全面成长。
三、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训练内容缺乏系统性
部分高校田径教学中的体能训练内容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与整体规划。教师通常凭借个人经验或沿用传统的训练方法来设计课程,未能深入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不同田径项目对体能的特殊需求。在短跑和长跑项目的体能训练中,往往采用统一的基础力量训练方案,忽略了两者在力量、速度与耐力要求上的本质区别。短跑更注重爆发力与快速启动能力,而长跑则强调有氧耐力与肌肉持久性。然而,现有的训练模式未能针对这些差异进行个性化设计,导致训练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基础和适应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但训练内容却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这种“一刀切”的方式不仅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还可能引发训练效率低下、兴趣减退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训练方法单一
很多高校在田径体能训练中,训练方法较为单一。在力量训练方面,主要依赖传统的器械训练,如杠铃、哑铃等,反复进行固定动作,缺乏变化与针对性,忽视了功能性训练的价值,如弹力带、药球、悬吊训练等新兴方式。这些方法不仅能增强核心力量,还能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稳定性。在耐力训练中,多采用单调的长跑模式,缺少间歇跑、变速跑或场地循环训练等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单一乏味的训练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参与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体训练效果与目标达成。
(三)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部分高校的田径教学体系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体能的现象。教师通常将大量时间用于讲解和示范技术动作,认为掌握规范的动作是取得优异成绩的核心。这种观念忽视了体能作为基础支撑的重要性。没有扎实的体能储备,即使技术动作再精准,学生也难以在高强度比赛中保持稳定发挥,甚至可能因体力不足导致动作变形或失误。体能训练被边缘化,导致其在教学计划中的时间、资源分配严重不足,训练内容流于形式,无法满足学生专项能力提升的需求。长此以往,学生体能发展受限,竞技水平提高缓慢,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平衡技术和体能训练的关系至关重要。
四、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的策略
(一)科学规划体能训练内容
针对不同的田径项目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内容。例如,对于短跑项目的学生,应侧重于爆发力和速度耐力的训练。可以安排如30米冲刺、60米冲刺等短距离冲刺训练,每组间隔适当休息时间,以提高肌肉的快速收缩能力;同时结合一些短距离间歇跑训练,如100米 - 200米 - 300米 - 200米 - 100米的间歇跑,来提高速度耐力。对于中长跑项目的学生,要重点加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训练。有氧耐力训练可以采用较长距离的持续跑,如每周安排2 - 3次10 - 15公里的长跑训练;无氧耐力训练可通过400米、800米的间歇跑进行。在力量训练方面,也要根据项目特点进行针对性设计。短跑项目注重腿部和臀部的爆发力训练,如采用深蹲跳、单脚跳等练习;中长跑项目则需要加强腿部和核心肌群的耐力力量训练,如可以进行靠墙静蹲、平板支撑等练习。
(二)多样化训练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与实际效果。在力量训练中,除了传统的器械训练外,还可引入更多功能性训练工具和手段,如弹力带、药球、壶铃等。利用弹力带进行抗阻练习时,可通过调整阻力级别模拟不同运动场景下的肌肉发力需求,强化腿部屈伸、侧向移动等动作模式;药球训练则可结合抛接、旋转、俯卧撑等复合动作,全面提升身体协调性、核心稳定性和爆发力。壶铃摆动或抓举等练习不仅能够锻炼全身肌群,还能增强心肺功能。
在耐力训练方面,法特莱克跑是一种极具灵活性和趣味性的选择,通过快跑、慢跑与变速跑的交替组合,打破单调的节奏,让学生保持高度专注并逐步提升有氧与无氧耐力。还可以设计多种团队训练形式,如分组接力跑、循环挑战赛等,将竞技元素融入其中,激发学生潜能。这类活动不仅能显著提高体能水平,还能培养沟通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为田径教学注入更多活力。
(三)提高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
高校体育教师与管理者应深刻认识到体能训练在田径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将其视为提升运动表现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在课程规划中,需科学统筹体能训练与技术教学的时间分配,例如按4:6的比例设置课时,确保体能训练获得充分保障。通过制定个性化体能训练计划,结合学生的体能基础和专项需求,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应强化对体能训练意义的宣传,利用讲座、展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其在增强竞技能力、预防运动损伤及促进长期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重视体能训练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技术与体能的协同发展,全面提升田径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五、结论
在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是提升学生运动表现与综合素养的核心环节。科学的体能训练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田径成绩、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还能优化身体协调性,预防运动损伤,为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它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提升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田径教学中的体能训练仍存在诸多不足,如训练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以及部分师生对体能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通过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融入多样化、趣味性强的训练手段,如功能性训练、间歇训练等,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师生对体能训练价值的认知。只有将体能训练与技术教学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促进高校田径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吕广霞. 体育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及对策探讨[J].拳击与格斗,2019(20):62,64.
[2]边福荦. 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及策略探讨[J].运动与健康,2023,2(4):93-95.
[3] 胡宏升. 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及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28):107-109.
[4]毛龙.体能训练融入高校田径教学的价值诉求与实施策略[J].长治学院学报,2023,40(03):118-121.
[5]贾佳.高校田径体能训练的优化与创新[J].新体育,2022, (1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