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疆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陶艺教学中的活化利用
应伟杰
南通启东红军小学 226231
摘要:东疆地区作为一个承载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给小学陶艺教学带来了有价值的资料和启示。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既承载了革命历史辉煌记忆,也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代价值。把东疆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整合到小学陶艺教学中,既可以激活历史记忆,使红色基因扎根于青少年内心。因此,本文从多方面入手探讨东疆地域红色文化在小学陶艺教学中的活化利用策略。
关键词:东疆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小学陶艺教学
陶艺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因其特有的魅力而受到学生们的青睐,同时也为激活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东疆地域作为红色文化资源的集中之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革命历史遗迹,英雄人物事迹以及红色精神内涵等都为小学陶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材料。通过挖掘东疆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并结合陶艺教学,既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红色文化魅力,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从而为造就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东疆红色故事融入陶艺创作题材
在小学的陶艺教育过程中,将东疆的红色故事融合到创作主题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材料,还能增强学生对当地红色文化的了解和情感。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叙述和多媒体展示来发掘东疆红色故事的重点要素和情节,并引导学生把这些内容转化成陶艺创作的灵感。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深刻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以 “垦牧故地文化” 为例,小学中年级陶艺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垦牧初期民众辛勤劳动的情景为创作题材。教学初始时,教师通过放映纪录片和出示历史图片,使学生对垦牧故地历史背景和前人劳作细节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比如人们是怎样开垦土地、盖房子和养殖家畜的。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们分小组探讨如何通过陶艺来展示这些情景。创作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揉、搓、掐、压这些陶艺基本技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弯腰种田的农民和搬木材的劳工。同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并加入某些细节,比如简陋的农具和破旧不堪的衣衫,从而提高作品真实感和故事性。对场景搭建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陶泥做出的、房轮廓,用工具描画出纹理,表现得的纹理和房的质朴。作品结束之后,我们组织学生们展示和分享,并请学生们讲一讲作品中展现的垦牧故事片段,以进一步深化红色文化的认知和记忆。
二、红色文化符号装饰陶艺作品表面
在小学陶艺教学中,运用红色文化符号点缀陶艺作品的表面是继承红色文化直观而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辨认,提炼东疆地区红色文化的典型标志,比如抗大九分校旧址建筑特有的形态,新四军旧址标志性图案等等,并通过复制,变形、结合等方式在陶艺作品的装饰上巧妙地应用了这些标志。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提高,又可以使他们在装修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认同感。
例如,在陶艺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出示红色文化符号的系列照片,带领学生去观察它们的特征和内涵,然后激发学生去思考怎样把它们和陶艺作品结合起来。以“中国抗大九分校旧址”为研究对象,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首先引导他们亲自参观抗大九分校的校园,或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他们深入体验学校建筑的特色,如独特的屋顶设计和门窗布局等。回到教室,教师带领学生追忆和撷取校址建筑的典型要素,例如八角形瞭望塔和拱形门窗,使之变成陶艺装饰符号。在陶艺的制作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刻画和浮雕的方式,把这些标志点缀于陶艺作品的表面。例如,学生们做陶质笔筒,可用刻画技法把笔筒一侧的抗大九分校旧址勾画出来,并以浮雕技法把瞭望塔和门窗凸显出来。在色彩运用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借鉴校址建筑原有颜色,比如灰色墙体,红色门窗,选择适当颜料给陶艺作品着色,让作品更有历史感和文化韵味。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在装修过程中适当地进行符号创新和变形,彰显个性和创意,从而使红色文化符号能够在陶艺作品当中焕发新的生机。
三、陶艺实践体验红色历史场景再现
在小学陶艺教学过程中,通过陶艺实践的帮助,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红色历史场景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加强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充分发掘东疆地域红色历史元素并指导学生借助陶艺创作实现抽象历史场景具象化。
比如对于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选择抗日战争时期东疆地区儿童团故事为创作题材。教师首先细述了儿童团帮助八路军传递情报和站岗放哨的英勇壮举,并带领学生们在头脑中建构了相关场景画面。陶艺制作部分,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基本陶泥,工具和演示一些简易塑形方法如搓泥条和捏泥片。学生是在他们了解故事的基础上开始写作的。一些学生利用陶泥塑造了儿童团员们伫立于村口大树底下机警张望的情景,并通过对角色姿态,表情的调整来表现儿童团员们的注意力和英勇善战;有些学生却做出了儿童团员传递资料时谨慎的样子,他们把资料藏于陶制小盒子中,四周又装饰了些朴素的环境元素——小道和树。教师在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地巡视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和细节的提升。学生写完作品之后,教师就会组织学生们相互分享各自的创作故事,这样学生们就会在交流当中进一步加深对于红色历史的认识,还能促进其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学生经过这种陶艺实践后,不仅获得了陶艺制作的基本技能,而且在感受红色历史场景时,也在内心埋下了一颗红色文化种子。
四、结语
东疆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在小学陶艺教学中的整合绝不是单纯内容上的叠加,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教育创新上的深度结合。这种做法,借助陶艺这一载体,使红色文化跨越时空,在新时代教育土壤上焕发出勃勃生机。既给学生打开一扇感悟本土文化之窗,又潜移默化地塑造其精神世界、培养富有深厚家国情怀和社会担当的未来栋梁。在文化传承视野下,该模式筑牢红色基因传承之基;在教育发展维度上,它为建构充满地域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树立了一个有益的典范,其理论和实践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
参考文献
[1]王艺潇.陶艺与小学课外活动的融合路径研究[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4,58(12):14-15.
[2]王昕恬.陶艺课程在小学艺术类美育课程改革中的创新研究[J].现代教育,2024,(Z1):65-6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