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模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瞿婷
上海市奉贤区金铃子幼儿园 上海 奉贤201400
摘要:本论文聚焦于家园共育模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早教班)中的实践应用。通过阐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分析当前家园共育模式在早教班中面临的挑战,并详细探讨了有效的实践策略,旨在为提高幼儿园学前教育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研究表明,家园共育模式能够整合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克服观念差异、沟通不畅等问题。
关键词:家园共育;学前教育;早教班;幼儿发展
一、引言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未来的学习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学前教育阶段,特别是早教班的教育中,家园共育模式正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家园共育强调家庭和幼儿园双方积极合作,共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种模式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幼儿园教师具备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家长积极参与和配合。
二、家园共育模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 幼儿的健康成长是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中,幼儿能够得到亲情的滋养,形成对世界最初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家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亲子互动,如喂食、游戏等,帮助幼儿建立基本的生活习惯和对周围事物的感知。
2. 幼儿园则为幼儿提供了更具规范性和系统性的教育环境。教师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如故事讲述、艺术创作等,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等。家园共育能够将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优势相结合,使幼儿在两种环境的交互影响下,实现更全面的发展。幼儿园开展的健康饮食教育活动,可以与家庭中的饮食习惯养成相呼应,共同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
(二)提升教育效果
1. 家庭和幼儿园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具有互补性。家庭中的教育往往更加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注重个体差异,能够给予幼儿个性化的关注。而幼儿园的教育则侧重于集体教育,通过同伴互动等方式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规则意识。例如,在家庭中,家长可以针对幼儿的特殊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如有的幼儿对音乐特别感兴趣,家长可以为其提供更多的音乐欣赏和学习机会。
2.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组织音乐活动,让幼儿在集体环境中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同时学习与同伴合作表演。家园共育可以使这两种教育方式相互补充,避免单一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从而提升整体教育效果。
三、家园共育模式在早教班中面临的挑战
(一)家长与幼儿园教育观念的差异
1. 在早教班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往往受到自身成长经历、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家长过于注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学习,认为早教就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知识,如过早地让幼儿识字、算数等。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强调在游戏和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可能导致家园共育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2. 例如,幼儿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探索游戏,旨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但部分家长可能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不如让幼儿在室内学习知识。
(二)沟通不畅
1. 有效的沟通是家园共育的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家园之间的沟通存在诸多问题。沟通渠道有限,很多幼儿园仅仅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等传统方式与家长沟通,信息传递不及时且不全面。家长会往往是定期召开,间隔时间较长,无法及时反馈幼儿在园期间的突发情况。
2. 沟通内容也存在偏差。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有时过于注重幼儿的问题行为,而忽略了幼儿的积极表现。家长也可能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未能充分重视与教师的沟通,导致家园双方对幼儿的教育情况了解不深入,难以形成有效的共育策略。
(三)家长参与度不均衡
1. 在早教班的家园共育中,家长的参与度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如亲子活动、家长志愿者等,但也有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压力、家庭事务等原因,很少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这种不均衡的参与度会影响家园共育的整体效果。
2. 在亲子活动中,积极参与的家长能够与幼儿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那些不参与的家长,可能会使幼儿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也不利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家园共育模式在早教班中的实践策略
(一)统一教育观念
1. 幼儿园应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指导,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早教理念。例如,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讲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让家长明白在早教班阶段,幼儿的游戏和体验式学习远比知识灌输更为重要。
2. 教师也可以通过日常的家园沟通,向家长分享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家长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与幼儿园保持一致的教育方向。
(二)拓宽沟通渠道
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家园沟通渠道。幼儿园可以建立家长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发布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包括照片、视频等。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解答家长的疑问,分享幼儿的点滴进步。
2. 除了线上沟通,还应加强线下的深度沟通。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的课堂,亲身感受幼儿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定期进行家访,深入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为家园共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提高家长参与度
1. 幼儿园应设计多样化、趣味性强的家长参与活动。开展亲子手工制作比赛、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吸引更多家长参与。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强亲子关系,还能让家长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
2. 对于工作繁忙的家长,可以提供灵活的参与方式。如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线上活动,或者提供家长志愿者的远程协助机会,如帮助幼儿园收集教育资源、提供创意建议等。幼儿园可以对积极参与的家长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提高家长的参与积极性。
五、结论
家园共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社会性培养及习惯养成意义深远,但存在家长教育观念差异、沟通渠道单一及参与度不足等问题。通过强化理念共识、构建多元互动平台、丰富家长参与形式可有效改善。未来应持续创新机制,深化合作,以更好满足现代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郯瑶璇.促进“家园共育”模式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实效的对策探索[J].孩子,2022(10):52-54.
[2]朱巧红.幼儿园教育中家园共育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分析[J].求知导刊,2024(3):110-112.
[3]陈蔷.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建构与实践[C]//全国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家论坛(2015)论文集.2015:16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