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职业技术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作者

尹顺民 江秀华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60

摘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中国历朝历代社会的形成、发展、壮大和民族的融合过程中凝结积聚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意识形态,是中华各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和展示。如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发展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使职业技术大学在学生教育中重视并承担起优秀文化传承的功能,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技能型人才,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们将从铸牢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基调和总视域出发,就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加以分析和论述,以期对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教育有新的启示。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职业技术大学;发展传承;有效途径

职业技术大学作为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选择以及重大变革和升级发展的产物,也是科学合理配置高等职业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性选择,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倡导合作、转型办学机制和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尝试和重大突破。职业技术大学的创办以及职业专科院校先天具备的灵活的办学机制和模式,恰恰是顺应高教建设和发展并扩充职业本科优质教育资源,以全新的机制和模式实行自主办学的升级,是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大学也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担负着培养和输送满足事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在高等教育中一定会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类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本身比较重视实用操作性、技术应用性、实践工具性、功利目的性和近期效益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比专业性和实用性,始终是职业技术大学在学生中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存在较弱问题的关键所在,甚至没有或是在学校建设发展初期得不到比较多的重视,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识比较单一。然而,现代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对职业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且可操作性的要求:不仅专业的设置上要与时俱进,符合地方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的大学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如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人文意识、爱岗敬业意识,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情趣与修养等等。职业技术大学怎样培育社会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我们以为在神话职业技术大学生基础知识教育和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的同时,理应加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等方面的教育,特别是要通过全面发展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和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以及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对自身民族共同性的认知、评价和认同,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这一意识的形成具有主观性,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性,表达出一定的情感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华夏56个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其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它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自己是中国这个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强化了各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不仅源于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也来自于共同的生活实践和未来愿景。它促使各族人民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形成了紧密团结、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这种意识超越了地域、民族和宗教的差异,超越了个人和集团的利益,体现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将各族人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内蕴着命运共同体意识。它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各民族之间的前途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族人民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共同面对机遇和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是“五个认同”的基础,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它强调各族人民在认同祖国、民族、文化以及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更加坚定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促使大家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种意识超越了物质利益的束缚,成为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多元一体的独特性。它既包含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又超越了这些差异,形成了一种高度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这种多元一体的独特性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之处,它使得中华民族能够在保持各民族特色的同时,形成一个紧密团结的整体。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的辩证关系。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共同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有助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提供更为深层次和根源性的认同力量。文化认同推动了各民族形成命运与共、和睦亲密、互存不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动力。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传承和发展各民族文化有助于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通过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可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推动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职业本科大学来说,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学校要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学校还要通过制度建设,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机制,确保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实践得到有效落实。在实践中,职业本科大学始终还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坚持主流主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二、新时期职业技术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传承与发展,旨在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教育途径,将千百年来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传授给下一代,使之深刻理解并自觉弘扬。这一教育过程不仅涵盖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还融入了日常生活习俗与身体力行的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体系。

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经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育和指导,让青年大学生基本具备如何认识文化之美、怎样发现文化之美,以及如何创造文化之美和深化文化之美的特质,实现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审美追求和综合素养。职业技术大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和教育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理想、审美境界、审美情操、审美思路、审美内容、审美技巧和审美方法以及自信心提升、学习能力重构等的再认识、再提高的永无止境的追求和判断的过程,与专业课的学习同等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是后几方面各种因素的综合体现和集大成,并且通过内在必然的联系把传统文化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了起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三观”,拥有健康的身心体魄、坚强的信念意志、崇高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目标、文明的行为习惯和执着的理想追求,可以重塑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投入更为紧张且更具挑战性的学习生活。

职业技术大学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首先要从新时期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因素的情感感悟,指导和培育大学生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要求、本质和意境,从而在本体内涵以及意义上获得优秀文化的熏陶,促使大学生理解、掌握和鉴赏不同形式的文化及表现方式,提高学生对各种优秀文化的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主要依赖综合素质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去实施的。比如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相关要求,面向青年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中国古典名著鉴赏》《文化漫谈》《大学生口才训练》《大学生社交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欣赏》《思想与传统文化》《中国民族器乐欣赏》《古典诗词欣赏》《书法与中国文化》等汇聚了音乐、书法、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等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为门类的课程,拓展了大学生选择和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空间,让大学生在学习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职业技术大学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社会美育和生活美育的教育必不可少,它是感悟社会和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美的形态和美的存在的教育。它无不处于人类社会和百姓生活的每个角落,包括行为、人格、气质、劳动和环境之美等。所以我们就应当引导大学生积极培育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观,积极帮助大学生在现实中培养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用足够强大的自信心和超强的学习能力再造出更多的社会之美和生活美育,憧憬和神往精神美与行为美的统一。比如培养大学生的气质美,就是要在日常的美育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温文尔雅的风格以及谦虚恭让的气度,让大学生逐渐成长为性格开朗、潇洒大方的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聪慧虔诚、性格爽直、风格豪放、秀丽端庄和气宇轩昂的良好气质;要尽可能避免在对大学生的美育教育中出现刁钻奸滑、孤傲冷僻,或卑劣萎靡的个性,这种气质除了使人厌恶讨厌以外,绝无美感可言,也无丝毫值得称道之处。当然,学校还要让大学生自觉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各民族人民的生活,通过悉心体会和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是职业技术大学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网络优势,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文化教育。互联网环境下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互联网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新的教育方式,其目的是培育大学生主体的多元性,激励和保护大学生的文化生存的各种形式的可能性。互联网中的优秀文化资源的自主选择性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的文化素质教育,比如可以在百度或“360搜索”中,瞬间搜索到电影、电视剧、综艺、娱乐、小说、音乐以及图书资源,也能够将个人所收藏和喜欢的文化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有偿或无偿提供他人浏览使用。在网络文化中,大学生个人可以是优秀文化选择的主体,也可以是优秀文化推广的客体,在互联网环境中接受或反驳别人对优秀文化的评价和审视。在这个过程中主客体实现着不断的角色转换,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被教育和被评价。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借助网络技术和资源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自身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局限性认识,将眼界放宽至全球网络环境中去度量。职业技术大学重组、建设和发展的时间都是相对比较短的,其自有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格局尚未完全形成。因此,一定要改变其他类型普通高校以传统权威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形成的垄断性意识,由“填鸭式”灌输转变为“开放式”、“自助式”的教育;一定要认清在互联网环境中让渡教师的主导性权利,让学生在重构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拥有相对自主的学习权利和意识,达到大学生本身个性特质的自由发展、潜力的充分挖掘,实现优秀文化教育促成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使命。教师在文化教育中权利让渡的前提,还首先考虑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通过对优秀文化的摄取,基本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良好的选择感知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能够辨别和去除毫无文化价值、甚至是恶俗的文化垃圾,接受优秀文化作品的熏陶和感染,真正实现大学生个体在海量网络文化信息中的自由发展,杜绝形成网络文化炒作意识的恶性循环,甚至出现毒漫和攻击性的网络文化环境。只有在开放自由、兼容并包、文明健康、和谐正义的网络环境条件下,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的融入其中,才能够引导青年大学生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更新和诠释新时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涵和表达形式,不断开发、补充、拓展、创新和完善文化教育传播的有效载体和方式。

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早在2017年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已经非常明确的指出了发展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即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职业技术大学如何在新的时期,在开放包容的互联网环境中,开展好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重塑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更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一是要抓好第一课堂作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功用。就大学课程而言,各学科都有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但相比之下,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最佳的选择。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和《大学生人文素养》等作为普及性的课程,因其篇章和作品教学中呈现出的形象可感性和审美情感性,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比较好地培育大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提高大学生认识美、赏鉴美的才力,这使得课堂教学所承载的发展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和目的性更为突出,也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途径提供了有效支持。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高等学校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而且要积极发挥这些课程在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近缘性”优势,肩负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育传统文化精神的历史性任务。在实际的第一课堂中,我们要从课程所选编的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为出发点,归纳、整理课文所涵盖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优秀文化,有机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并有效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做精细、深入、具体的讲解、引导和点评,积极主动向大学生讲解和剖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意识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博学思想和厚德品质,帮助引导大学生完成从成人到成才再到成人的蜕变。

二是课堂教学并非是发展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养素质优秀人才的唯一捷径。现实中,高等教育有许多方式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人成才。大学生不仅接受来自正规课堂教学的教育,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自身生活的人文环境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社会文化环境,其质量优劣对大学生良好素质和审美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某种程度上能够教化和改变大学生的审美世界,促使大学生树立比较稳定的价值取向、道德判断和审美情调。职业技术大学在美育教育中,可以依托基于校园文化建设有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有优势、宿舍文化建设有基础的特点,将发展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思路、目标要求、工作方法和工作责任,全面推进校园、班级、宿舍为主体的文化的建设,建构校级文化活动品牌化,院级活动特色化、社团活动小型化的校园活动新格局,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职业技术大学也可以从现实着手,经过各部门和广大师生的凝神聚力,健全学生培养教育与管理制度,强化教育教学设施投入以及人文环境的改善,丰富品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营造了教风严谨、学风浓厚、作风积极的良好育人环境。这些措施,都可以比较全面地向大学生传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短时间内提升大学的文化底蕴和校园文化积淀,也可以使大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下潜移默化受到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与熏陶,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是重视各民族传统民俗节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节日内容繁复、形式多样,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来看,传统民俗节日就是生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古代文明,丰富的民俗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一个民俗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文化渊源、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反映着华夏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时代风貌和民族信仰,寄予着全体民族已经远去的历史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是千百年来华夏优秀文化的积淀与繁衍。职业技术大学可以在校园组织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展览、经典诗文诵读等,让大学生了解传统民俗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同时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如春节团聚游艺、清明怀念追思、端午包粽竞渡、中秋赏月吟诗等等活动,让大学生广泛参与其中,提升对华夏民族节日的认同感与文化自觉和自醒;在传统节日里,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到社会福利院、养老院、孤儿院等机构做义工,来唤醒社会的爱心。

总之,在职业技术大学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要结合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通过探索和挖掘传承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促使学生全面提升德智体美劳的能力,并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努力实现大学生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职业技术大学要根植于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才能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的目的,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智力支持。通过发展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的认同感,才会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也只有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维护我国的文化利益和文化繁荣。

参考文献

[1]高培勇,王延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2]李静.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

[3]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出重要指引[DB/MT].扬子晚报.https://www.yangtse.com/content/1923318.html.2024.

[4]林国标.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弘扬[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01期.

[5]王敏光,金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探赜[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03期.

作者简介

尹顺民(1976-),男,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江秀华(1973-),女,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本文系甘肃中华职业教育社2024年度规划课题《职业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重点课题)》(项目编号:SZJS24ZD03)项目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