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的优化途径研究
陈曦
辛亥革命博物院 湖北武汉 430061
国家层面持续释放强化文化建设的明确政策信号,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颁发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等文件为推进馆校协同育人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石与方向指引。与此同时,伴随全球化进程中多元文化思潮的渗透与冲击,青少年群体精神世界的培育与文化价值立场的确立,日益凸显其复杂性、紧迫性与深远的战略意义。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实物性、沉浸式与历史纵深感优势,无疑在青少年理解自身文化脉络、感知中华文明独特魅力方面具备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此双重背景叠加之下,对文化自信视域下青少年博物馆教育进行系统省思、厘清症结并探寻优化升级的科学路径,其现实必要性与实践价值不容置疑。
一、青少年博物馆教育中文化自信背景培养的必要性
(一)对接国家文化战略的基层落实需求
当前我国顶层设计持续强化文化自信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相关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将文化基因植入青少年教育体系,博物馆作为拥有实体文化载体的公共文化机构,天然承载着将宏观战略转化为具象化教育实践的中介职能,尤其需要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符合其认知规律的文化价值传导,这种由实体文物支撑、历史情境还原的浸润式教育形态,相较抽象理论灌输具有更强的可信度与感染力,倘若缺失博物馆这一关键环节的文化传递功能,国家文化认同工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实施路径将出现结构性断层,基层教育机构亦难以独立承担系统性文化根脉培育的复杂任务[1]。
(二)抵御多元文化冲击的本土立场筑基需求
全球化进程加速带来的异质文化渗透正在深度影响青少年文化认知结构的形成,网络空间中海量未经过滤的境外文化产品极易诱发价值认同混乱,博物馆基于考古实证与学术研究构建的本土历史叙事具有权威性与体系性,能够通过青铜器纹饰中的礼制精神、古籍文献里的哲学智慧、革命文物承载的奋斗记忆等实体见证,帮助青少年在文明比较视野中确立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认知坐标,此类由物质遗存支撑的文化阐释具备天然的排伪能力,可有效消解快餐式网络传播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曲解与扁平化认知,为青少年建立文化甄别力提供客观参照基准。
(三)释放场馆教育特质的差异化价值需求
区别于学校教育标准化课程的知识传输模式,博物馆教育依托真实历史遗存构建的具身学习场景具有不可替代的认知唤醒功能,青铜器铸造的范线痕迹、古籍善本的纸张肌理、古代建筑的空间尺度等物质细节所蕴藏的历史信息,能够激发青少年通过多感官通道建立对文化的立体理解,此种基于实物实证的体验式学习可深度弥补教材文本抽象化叙述的认知局限,若不能充分利用博物馆特有的物质性教育优势,则意味着在青少年认知发展最敏感的时期错失了通过物证理解文化本质的关键教育契机。
(四)契合认知发展规律的情感认同培育需求
青少年阶段的价值观念塑造具有显著的情绪驱动与具象思维特征,单纯依靠文本记忆难以形成持久文化认同,博物馆通过文物组合场景复原、历史事件情境再现等方式构建的沉浸式环境,能够使青少年在情感共鸣中自然生发对文化传统的归属感,例如红军草鞋承载的艰苦岁月信息、古代天文仪器展现的科技智慧等物证所触发的共情效应,远比概念化道德说教更具价值内化驱动力,相关教育实践必须突破传统知识传授框架,聚焦如何借助物质载体触发深层文化情感共鸣的设计逻辑。
二、文化自信背景下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的优化途径与策略
(一)重构教育叙事框架增强价值传导效度
建立以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为主轴的博物馆教育叙事体系,深入提炼文物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将静态展品转化为可理解的文化符号系统,重点开发从青铜礼器看早期国家治理体系、从丝绸之路文物看文明互鉴历程等主题化阐释路径,同步编写与在校课程相呼应的分级教育手册,使不同学段青少年均能在自身认知阈值内触及文化精神的内核,叙事过程需刻意避免知识碎片化堆砌,转而构建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文明演进图景,促使青少年在理解“何以中国”的深层逻辑中自然形成价值认同。
(二)活化馆藏资源触发参与式认知构建
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创建重点文物的三维交互模型,允许青少年通过虚拟拆解功能探究编钟声学结构或古建筑榫卯工艺等传统技艺精髓,在实体展厅设置基于历史情境的角色扮演空间,如模拟考古发掘现场土层剖面辨识、古籍修复工坊的纸张纤维比对等具身体验项目,同时设计涵盖文物 IP 的剧本杀、密室逃脱类沉浸式学习游戏,将汉代天文仪运作原理、敦煌壁画矿物颜料成分分析等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密线索,通过问题驱动的主动探究机制激发其对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欲望,扭转被动参观的机械记忆状态。
(三)构建馆校协同育人生态体系
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博物馆教育融入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与实施规范,建立涵盖课时保障、课程认证、师资培训的制度化协作框架,重点开发将博物馆实物教学与学校理论课程有机衔接的“双师课堂”模式,例如历史教材中宋代社会形态章节与墓葬壁画生活场景解析联动教学,物理课程杠杆原理单元与提水工具桔槔实物操作结合讲解,并创建覆盖全市的博物馆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研学预约、教具租赁、数字资源包下载等功能集成,破除资源流动的行政壁垒与信息壁垒 [2]。
(四)建立多层效果评估反馈机制
构建覆盖认知、情感、行为三维度的青少年博物馆教育评估指标体系,认知维度通过文物关联测试题检验历史脉络把握程度,情感维度采用面部情绪识别技术记录展厅关键展项的微表情反馈,行为维度追踪参与文创设计或志愿讲解的持续参与率,同步建立家长问卷定期采集制度与教师教学反思档案,所得数据经人工智能交叉分析后生成个性化教育优化建议书,如发现学生对戏曲文物兴趣薄弱则调整沉浸式脸谱绘制环节时长,监测到革命文物展区参与度下降立即启动AR 战场还原项目更新预案,确保持续提升教育策略的精准适配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为此,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在文化阐释中的应用维度,探索元宇宙空间中可交互历史场景的精细化开发,同时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博物馆教育资源配送网络,着重解决基层场馆教育能力不均衡的结构性矛盾,并在政策层面推动将博物馆学习成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尤为关键的是持续培育兼具文博素养与教育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从而在技术支撑、制度保障与主体培育的多重维度中,持续激发博物馆作为文化自信培育载体的内生动力,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精髓在青少年群体认知结构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可持续传承。
参考文献:
[1] 孟天承 . 文化自信视域下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的优化路径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43(35):25-28.
[2] 孙 阳 . 新 时 代 背 景 下 博 物 馆 青 少 年 教 育 路 径 探 索 [J]. 收藏 ,2023,(10):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