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作者

扎西次尔

木里藏族自治县教师发展中心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工具,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提出了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注重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导入、加强跨学科知识的整合、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性活动、优化课堂教学形式等。

关键词:应用意识;小学数学;培养策略

引言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只关注公式和解题技巧的掌握,忽视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应用意识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意识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主动将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数学应用意识的缺乏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应用意识的缺乏现象。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专注于解题技巧和公式的记忆,而忽视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种现象的产生,部分源于教师和教学内容过于强调理论和抽象知识的传授,缺乏与实际应用场景的结合。学生在完成题目时,更倾向于“做数学题”而非“解决实际问题”,这使得他们无法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1.2 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脱节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的问题。许多数学教学仍然停留在抽象的知识点和公式推导上,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和情境。虽然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创新,将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有效融入到教学中。这种脱节不仅导致学生无法感知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还使得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逐渐减弱,认为数学只是书本上的“枯燥”知识。

1.3 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以讲解和练习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思维激发。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虽然可以有效传授数学知识,但却难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自主探究和实际操作的机会。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需求。

二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

2.1 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数学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首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通过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境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仅是课堂上的知识工具,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讲解分数时,可以设计与购买商品打折、分配物品等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分数的含义和应用。再如,在教授几何知识时,可以通过测量房间面积、计算园艺中的土地面积等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2.2 跨学科整合,提高数学的应用性

跨学科整合是提高数学应用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够更好地展示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例如,在进行科学实验时,学生需要使用数学来记录数据、计算实验结果,甚至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通过这种跨学科的整合,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看到数学的实际作用,理解数学知识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而是广泛应用于社会和自然科学中。

2.3 课堂活动与实践操作结合,增强应用意识

课堂活动和实践操作的结合,是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的课堂活动,如数学竞赛、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增加学生对数学应用的认知。例如,在教授测量知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测量,计算学校操场的周长或某一建筑物的高度。通过亲身操作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激发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兴趣。实践操作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的现实意义。

三 案例分析与实践

3.1 数学问题导入的教学案例

数学问题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方式。以“购物问题”作为教学案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例如:“小明和小红去超市买水果,小明买了2千克苹果,每千克8元,小红买了3千克葡萄,每千克12元。请问他们一共花了多少钱?”通过这种实际问题的导入,学生不仅能够运用加法和乘法解决问题,还能感知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在导入问题时,应该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背景,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通过分步讲解,帮助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将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进一步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

3.2 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案例

跨学科融合教学可以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以“环境保护”主题为例,教师可以将数学与科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融合。例如,在讲解数据统计与分析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环境保护相关的统计数据,如温室气体排放、节能降耗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社会问题。在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还要借助社会学和科学知识来理解问题的背景和重要性。这种教学模式既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认识到数学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的工具,能够解决跨学科的复杂问题。

3.3 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案例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途径。以“建筑测量”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内的建筑物,并结合数学知识进行测量和计算。学生可以测量教室的长、宽、高,计算房间的面积和体积,进而估算装修所需的材料和成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将课堂上学到的几何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还能通过亲身体验感知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实践活动中的数学应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仅是提升数学学习效果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跨学科整合教学内容以及结合课堂活动与实践操作,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实际应用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宗若灿.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以《比例尺》一课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35(04):43-45.

[2]张军年.主体.思维.应用.表达——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8):89-90.

[3]张灵敏.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方法[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6):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