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王晓锐
柳河县第九中学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及其重要性。文章阐述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强调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文化素养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三种具体的渗透策略:一是课前深入挖掘古典韵味,通过研究传统文化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二是课中创新教学模式,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教学相结合;三是课后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旨在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意义
美术教学是一个有关文化传承的学科,因此关注传统文化渗透在美术教学中也就更为重要了。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不断积淀和发展的文化基础,通过美术教育的手段加以传承,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到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传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价值。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和传说,每一幅传统文化艺术品都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情感和审美观念。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学生们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们的视野。传统文化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和实际需求,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与世界文明互动的重要窗口。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们能够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精神内涵,拓展学生们眼界,提高国际视野和交际能力。传统文化提供了学生们的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塑造学生们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极其重要。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1.课前深挖古典韵味
美术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备课环节扮演着核心角色。这一过程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需求,准确评估他们的美术知识水平并细致地规划课程准备工作。经验证明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深入解读教材内容,细致地控制美术课程的节奏,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逐步有效地传授美术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当将文化元素融入美术教学中,巧妙地将学科教学与文化传承结合起来,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进而有效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这样做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例如:教师在开展“独树一帜的中国画”这一教学的初始阶段可以利用微型视频课程这一形式系统性地介绍中国画的根本理论,特别要详细讲解中国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技法风格。随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绘制基本的树木形态和云水布局入手,专注于表现中国画特有的意境和韵味,强调学习观察自然和营造画面意境的艺术技巧。我们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还应主动融入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哲学理念,如儒家的“和谐共生”思想以及经典的国画诗词,以此丰富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宽度。这些教学策略不仅能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独树一帜的中国画艺术,还能有效促进传统艺术智慧在当代教育中的传承与发扬。
2.课中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教学模式的不断变革,传统美术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所以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来灵活转变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渗透传统文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美术知识学习兴趣,为美术教学活动的实施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我国少数民族的美术文化”这一课程内容时,便可以注重设计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能力素养与价值观念。首先可注重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通过高清图片、视频资料及互动地图等形式构建生动立体的文化世界[3]。这一方法的应用能够促使学生直观欣赏苗族银饰的精致工艺、壮族织锦的斑斓色彩以及藏族唐卡的神秘图案等,同时还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其背后深厚文化内涵的兴趣。教师接下来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采取情境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创设“苗族银饰设计工坊”的情境活动,在此活动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苗族银饰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及文化寓意,并在此基础之上鼓励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知识来设计属于自己的银饰作品。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不仅能够加深自身对于少数民族美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更有助于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发展。
3.课后开展实践活动
亲身体验是学生了解文化的重要方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以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开展实践活动之前选择具有丰富美术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的古城镇作为考察地点,确保地点能够充分展示传统建筑、民俗艺术和手工艺品等方面的特色;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制定包括考察路线、时间安排、任务分配、安全注意事项等的详细的考察计划,准备相机、笔记本、画笔等必要的考察工具;通过课堂讲解或视频资料等形式让学生对古城镇的美术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其充分关注古建筑的特点、装饰艺术和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古城镇进行实地考察,教师可以在考察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古建筑的造型、色彩、装饰等细节,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鼓励学生与当地居民交流并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美术文化主题进行探究,比如有的小组可以研究古建筑的雕刻艺术,有的小组可以研究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技艺等,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采访专家、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新《课标》背景下,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纳入美术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通过创作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作品,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关婷婷.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5,(01):136-138.
[2]刘必富.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实践路径[J].亚太教育,2024,(2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