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刘志明
滨州市滨城区北城受田小学
摘要:语文朗读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方式,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语感,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内容的记忆程度。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还需结合学生个人情感,实现学生和课文内容的思想互动。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真实情况,提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优化发展有效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分析;措施探究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此阶段不仅要给学生讲解教材理论知识内容,同时还需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从语文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出发,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朗读方式,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朗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朗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感知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作为神奇的钥匙,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感程度。学生朗读课文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内容[1]。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古诗《静夜思》一课过程中,学生朗读过程中对诗句中的韵脚,有明确的感知和理解,这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朗读训练,机械地学习语文教材内容,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到语文教材知识内容的趣味性和深刻内涵。教师要积极优化朗读教育措施,增强学生语言感知力,从每个汉字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
(二)增加学生对教材知识内容记忆力
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朗读对于学生记忆语文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学生朗读一篇课文时,结合多种感官,协调作用,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朗读教材内容,夯实学生学习基础,通过不同重复优美的文字,让学生牢记课文内容,提供更多的线索,学生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将重要的信息提出来。
(三)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和表达能力
语感是学生长期语言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对文字的直观理解和感受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大量朗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知不觉中优化语言表达方式,用词习惯等。随着朗读量增加,学生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朗读积累中语言素材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写作风格,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措施
(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有效措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朗读教学过程中[2]。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比较旺盛,同时注意力相对分散,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应用富有创意的措施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热爱。教师从教材内容本身出发,挖掘其中非常有趣的内容,提高朗读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解“童话故事”相关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给学生讲解故事开头的部分,从而留下悬念,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探究童话故事内容。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特别是描绘自然风景过程中,让文字更加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增加学生朗读投入程度,让其朗读兴趣也逐渐提升。
(二)构建朗读情境
教师构建朗读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材知识内容过程中。教师从阅读课文类型出发,结合不同情境,描写历史故事内容。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解《将相和》一课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述当时的历史背景,构建正式的朗读情境,学生朗读过程中,可以结合古代的一些元素,在浓厚的历史氛围中进行朗读和学习,从而增加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教师帮助学生拉近自己和课文情感之间的距离,避免机械地朗读文字,将情感融入其中,实现朗读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朗读技巧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关键,首先是语调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例如,朗读疑问句过程中,通过对比,示范等措施,让学生听出其中的差别。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句子中情感增加程度,确定语调高低变化,控制朗读的语速。《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给学生构建一个紧张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雨来的形象特点。停顿的把握对于朗读教学而言也非常重要,正确的停顿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结构和含义。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句,详细地给学生讲解句子语法结构,确定停顿位置,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所学知识内容。
(四)落实丰富多样的朗读教学活动
丰富多样的朗读教学活动开展,可以提供给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机会。除了常规的朗读教学课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组建课外朗读小组,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内容。小组中,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经验,纠正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进行创意表演。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解《狐假虎威》一课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表演和朗读,将故事内容更加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不仅实现了学生朗读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表现力和朗读能力,激发学生朗读热情。
(五)完善朗读评价体系
完善朗读评价体系,对于提高学生朗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保障针对性和客观性。评价学生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丰富评价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朗读过程中的不足和优势,在积极反思中不断提高和成长。
结束语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朗读过程缺乏重视,参与过程中存在应付等情况。教师为了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将趣味性,实践性等内容融入朗读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语文朗读积极性,进而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学习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冯崇玉。怎一个"读"字了得——浅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周刊:中旬, 2015(6):1.
[2]柴利江.浅析小学高段语文朗读存在的问题及教学策略[J].教育, 2015, 000(048):00091-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