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龚小惠
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美术课程作为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重要培养环节,其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介绍和分析,结合小学美术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了一系列互动式教学活动,并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进行了实地教学实践。研究结果显示,互动式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对于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小学美术,教学效果,学习兴趣,创造力
引言
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技法的传授和作品的模仿,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创造性和探究性。因此,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参与度的教学方法,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研究旨在探讨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互动式教学理论与实践
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应用。在互动式教学中,学生被视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学过程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和自我成长。互动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和社会文化理论等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个体化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和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化过程,个体的学习行为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社会互动和合作。
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重要环节,而互动式教学正是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参与度的教学方法。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丰富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绘画比赛、艺术创作等,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欲望,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将互动式教学引入小学美术课程中,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艺术素养的提升。
二、小学美术课程现状与需求
小学美术课程的特点与目标决定了其在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小学美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创造力、提升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小学美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表达和创造能力,涵盖绘画、手工制作、雕塑、装饰等多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在教学目标方面,小学美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现欲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与能力需求是小学美术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小学生处于审美敏感期和创造性发展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于美术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小学美术课程应该注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潜能。
当前小学美术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需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课程内容设置不够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需求。部分小学美术课程内容过于注重技法传授和作品模仿,缺乏与学生生活和兴趣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和演示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启发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是学生学习需求个性化和差异化程度较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于美术学习兴趣不高、创造能力较弱,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指导。
三、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一)课堂互动式教学设计
在苏少版六年级上册美术课程中“美丽的园林”为例,为学生提供了探索自然、表现美感的机会。在设计课堂互动式教学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知识水平和学习需求,通过合理设置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其全面发展和艺术素养的提升。以“美丽的园林”为例,在“美丽的园林”主题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索园林艺术的内涵和特点。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和欣赏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园林作品,如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庭园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和理解园林艺术的魅力。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不同风格园林的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拓展他们的美术知识和审美观念。
在课堂互动式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例如,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园林作品进行研究和分析,包括其设计理念、构图结构、植物配置等方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互相交流和学习,丰富彼此的美术知识和审美经验。在课堂互动式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实践性活动和创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欲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他们走进自然,感受园林的美丽与神奇,观察自然景物、植物形态,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园林设计的创意活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设计并制作小型园林模型或立体作品,展示个性化的园林艺术作品。
(二)教学效果评估与分析
在“美丽的园林”主题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包括观察记录、问卷调查、作品展示和口头表达等方式。通过观察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品创作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需求;通过作品展示和口头表达评价学生的创作成果和表现水平,了解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在收集数据时,教师需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表现态度、作品质量等方面的数据。在分析数据时,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作品评价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例如,可以分析学生的作品表现水平和创意能力的差异,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可以比较学生对不同园林风格和作品形式的喜好和选择,了解学生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在评价教学效果时,教师需要根据收集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作品展示和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表现,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和教学效果的优劣。
总结
综上所述,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探索和研究,可以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黄荣玲.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4(11):2.
[2]刘旭蕾.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0(9):112-112.
[3]刘荣.论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应用研究[J].中华少年, 20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