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策略探讨
裴立龙
行唐县实验学校
摘要:在新课标及立德树人教学任务的要求下,教师加大了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视,并运用了多种新理念、新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旨在提升其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其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就在其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它能切实优化学生的德育体验,切实完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效益。在此,文章就详细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优化策略,以期能为后续教学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利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优化策略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愈加明显和突出,而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德育教育直接的载体也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不仅遵循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调整了教学的方向,也通过对学科属性及学生真实学情的分析,优化了教学的内容与策略、方法,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丰富了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时增强了学习感悟、生成了成长智慧、形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优化策略
(一)研读新课标要求,选择活动课型
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点就在于“综合”,它并不单指某一种活动,而是要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需求来组织多种类型的活动,便于满足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涉及的课程类型包括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和参观访问”这五种,教师需要对这五种课程类型有全面的了解,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客观条件选择适合的课型,而不是一股脑的都用在同一个单元或同一个知识点中,如此技能保障教学进度和课程质量,也能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比如,“劳动教育”板块是小学道法课程内容六大板块之一,这一板块的实践活动指向学生劳动能力、劳动意识及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对此,教师就可以设计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这类实践活动。“道德价值观培养”这一板块会涉及到“爱国主义教育”,对此,教师就可以设计参观访问、设计制作这类实践活动;针对“安全教育”这一板块,社会服务型课程是教师的首选,其中就包括了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对应每个板块、每种教学内容,设计对应的综合实践活动,才能保障活动效益最大化,保障学生在参与中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二)多渠道挖掘资源,优化活动内容
道法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其实践应用能力,解决现实问题,并且这一活动的开展包括课堂内外,相对简单的活动在课堂中就可以完成,但相对复杂一些的活动,需要课下去完成,而在这个过程中,教材中的知识或资料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活动需求了,需要教师围绕教材,利用其它渠道挖掘相关的资料,并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实践活动有更加丰富的资源来支撑,从而满足学生的活动需求,全面优化小学生的实践感悟。
比如,统编版四上第四单元《变废为宝有妙招》这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如何教会学生利用生活废弃物进行再创造,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对此,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作为材料,设计“我是变废为宝的小行家”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废旧材料进行美工设计,或对其进行改造,转变这些物品的原有功能。有些学生会用大塑料桶做一个自动水循环鱼缸;有些学生会用废纸盒、颜料制作了一个天安门等。最后,教师组织评选活动,从中选出最佳作品,并颁发“创意”奖状,同时鼓励学生讲述自己这个作品的制作工程、用的材料以及它的寓意等。
再如,针对五上第四单元《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组织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先立足教学教材,挖掘汉字文化载体、文明传承的作用,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再引导学生结合语文教学、美术教学的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汉字的魅力。像教师可以展示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大家的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书法作品的过程中、结合美术知识来感知汉字之美、形态之丰,激活其热爱中国汉字的思想和意识。
(三)立足学生学习需求,组织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始终将“学生需求的满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课程的育人价值展现出来,这就意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学情、需求、兴趣爱好等方面入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出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活动,并从中习得知识、发展能力。
比如,在围绕四下二单元“买东西的学问”组织实践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将活动主题定位成“货比三家”,之后,将学生分成人数均等的6各小组,且每个组要花费的金额、购买的物品是一样的,都有相同的购物清单,但每个组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购物场所,像菜市场、路边摊、商场、超市等。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真实的生活经验和对他人消费活动的观察,实施购物行为,并确保以最佳的购物方案、最低的价格购买质量好、数量多的商品,从而满足自己的购物需求,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购物经历撰写成实践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自己的购物计划、购物过程、怎样围绕商品做出了对比、自己有什么样的感想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掌握买东西的技巧,并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并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学生需求来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学生核心素养,为其成长为品德优秀的好少年注入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黄琪慧.基于议题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现代教育,2025(01):22-23.
[2]赵飞.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实施路径[J].新课程研究,2024(14):99-102.
[3]董永强.开展实践活动 培养品德少年——基于实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J].学苑教育,2024(1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