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作者

蔡娜娜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海农场子弟学校

摘要: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文化意识是关键,也是推动小学生对跨文化意识和跨语言交流能力培养的关键。本文针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文化意识教学的意义、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

引言

文化附丽于语言,英语学习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单词、语法的死记硬背上。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往往只是“支离破碎的、零零散散的”,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圣诞节,学生只制作了关于节日的贺卡,缺少文化的解剖。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76%的孩子能用英文表达“turkey(火鸡)”,但只有23%的孩子了解感恩节蕴含的家庭文化理念。如何在英语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进行文化意识的隐性熏陶,真正实现在英语“文化意识”这一素养目标上落地生根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文化意识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1.文化理解深化语言掌握

文化理解助力语言学习,语言的学习不只是对语法和单词的习得,更应该对背后的文化的意义有了解。文化意识能够促进学习者正确的理解词义,比如英语习语“rain cats and dogs”若没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无法领会其实际的含义是“倾盆大雨”。另外,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了解跨文化语用规则有利于跨文化交流时使交流更得体,避免因为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相关误解。

2.跨文化交际促进语用提升

促进学生语用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应该在情景设置和实际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文化的适应能力,在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时,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性及文化差异上的理解,例如街道名字的规律或是庆祝节日的方法,能够使得学生了解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规则,提高自身在实际语用环境中的应变力。

3.文化背景丰富语言学习

文化背景丰富语言学习,以历史背景来印证所学词汇,以故事背景来印证所学词汇,既能丰富词汇学习,又能增加词汇记忆的趣味性。艺术形式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也可以用来作为解释词汇中蕴含的情感色彩的。如利用爵士乐解释相关的有情感色彩的词汇,既可以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更了解相关的文化所蕴含的历史、人文价值。

二、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入文化意识的策略

1.结合教材内容,有机融合语言与文化

首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时,教师应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开展语言和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材中进行一些文化元素的挖掘,并且将其应用在一些教学活动中,在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尽可能接触到一些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在教学《There is a park near my home.》单元时,教师可以将自然公园的内容与中国所代表的一些生态保护理念结合起来,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在帮助学生学习英文当中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形成积极的认知态度。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会与自然有关。教师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情况,思索如何做到环保,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2.创新教学方法,采用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文化意识的另一种有效途径,而且也通过教学活动的体验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体验式学习法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更多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记忆容量。在教学模式上,采用体验式教学主要利用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设计相关任务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就以《My father is a writer.》为例,本节课主要以职业为教学重点,要求学生对各种不同职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不同职业群体的工作特点,可以有哪些工作内容,对人类有哪些贡献。或者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行业人物(如:科学家、医生、教师等),对中国传统职业道德中的人物故事或谚语进行体验式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对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与自我规划的职业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小组合作研究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3.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动画、视频等

使用一些多媒体资料,如动画、视频等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在小学校园英语教学中营造出一些生动的画面,加深文化意识的教学。在讲解节日的主题时候,例如在讲述《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时,可以使用动画电影比如《冰雪奇缘》给同学们展示出冬天的景象,同时可以放映国内的《春天的信使》,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小学生直观了解到在不同的季节都有什么样的景色,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到在不同的国家拍摄都有哪些不同。在这种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下,让学生了解各种词汇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也让同学们直观了解到一些国家在动画制作上的一些习惯,还能了解到很多国家的一些文化差异,通过这样的直观对比,培养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的求知欲,例如在学生看完视频之后,可以让同学们展开一个讨论,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在看完视频后的感想,这样就会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结束语

小学文化素养培育应遵循“感知—比较—认同”的渐进过程,在语言输出端注入语言内里的文化元素。接下来可以尝试构建“文化素养培育档案袋”,形成学校文化素材包,并通过“讲好一个中国故事”等途径促进双向文化融合。如此,才有可能使文化课程从“知识渗透”迈向“素养生成”。

参考文献

[1]杜意妹.挖掘教材主题,培育学生文化意识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25,(03):52-58.

[2]单雅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探索[J].天津教育,2025,(04):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