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作者

雷昊

642222199709164418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750000

摘要:海绵城市理念以“渗、滞、蓄、净、用、排”为核心,优化城市水文调节体系,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降低城市内涝风险,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开放空间、住区园林及道路绿化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探讨园林景观设计的生态调节功能优化、雨水管理策略及水文生态提升措施。研究表明,通过构建低影响开发设施、优化植被系统及应用智能监测技术,可提升园林景观对雨水的调控能力,提高景观生态效益,为城市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支持。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园林建设

引言

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地表不透水面积增加,传统排水系统难以应对极端降水事件,城市内涝及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理念通过生态渗透、蓄存及净化技术优化雨水管理,为城市水文调控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雨水调节、生态恢复及水资源利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园林景观设计仍存在雨水资源利用率低、生态调节功能不足及景观系统整合度不高等问题。

一、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理念作为现代城市水文生态管理的重要策略,强调通过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与自然水循环调控,提升城市雨水调蓄、渗透、净化及资源化利用能力,缓解城市内涝风险,改善水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适应能力。海绵城市的核心原理基于“渗、滞、蓄、净、用、排”六大技术路径,即通过渗透性铺装、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系统(LID)、绿色基础设施及自然湿地恢复等措施,优化城市水资源调控体系,提高降雨过程中城市地表的雨水吸收、存储及缓释能力。与传统城市排水系统依赖单一排水管网不同,海绵城市理念强调构建“灰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复合型水文管理体系,通过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生态湿地、植被缓冲带等手段,提高城市地表对雨水的消纳能力,减少雨水径流量,降低管网排放负担。此外,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从城市规划、建筑布局、绿地配置及道路设计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优化,强化水文过程的自然调节能力,确保城市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理念不仅解决城市雨水管理问题,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供重要指导原则。园林景观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优化雨水管理、提升绿地渗透能力及改善城市微气候方面发挥关键作用[1]。

二、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

(一)公共开放空间的生态调节功能优化

公共开放空间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承担雨水滞蓄、渗透净化及生态调节的重要功能,其优化设计需基于自然水循环机理,通过低影响开发措施提升水文调节能力,构建高效稳定的雨水生态管理体系。公共开放空间的生态调节优化主要包括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及人工湿地系统的复合应用。透水铺装采用高渗透性材料,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及生态砂基材料,减少地表径流,提高雨水渗透速率,降低城市排水系统负荷。雨水花园作为雨水收集与净化的重要设施,通过下凹式绿地设计、耐湿植被配置及过滤基质优化,实现雨水滞留、污染物降解及水质改善,增强公共空间的生态调节能力。植被缓冲带沿城市湖泊、河流及雨水径流路径布置,利用多层植被结构拦截地表径流,减少泥沙及污染物入河负荷,提高水体生态自净能力。人工湿地系统则通过水生植被、基质过滤及微生物降解作用,实现城市雨水的深度净化及生态回补,构建可持续的水资源循环体系。此外,公共开放空间的生态调节功能优化需结合数字化监测技术,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对土壤湿度、雨水径流量及水质参数进行动态监测,优化生态设施运行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

(二)住区园林景观的雨水管理优化设计

住区园林景观作为城市雨水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设计需基于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增强雨水渗透、蓄存及净化能力,实现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构建生态可持续的低影响开发环境。雨水管理优化主要从场地布局、地表材料、植被配置及雨水回用系统四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场地布局方面,住区园林景观需采用下凹式绿地设计,通过微地形塑造形成雨水汇集区,利用雨水滞留设施减少地表径流,提高水分下渗速率,降低排水系统负担。地表材料优化采用透水铺装、植草沟及碎石基质,减少不透水地面比例,提高住区绿地的渗透性,增强雨水滞蓄能力。植被配置以耐湿性强、根系发达的乡土植物为主,构建多层次植被系统,利用乔灌草复合结构提高雨水截留及蒸腾能力,增强绿地自我修复与污染物降解功能。雨水回用系统则通过雨水收集管网、储水池及净化设施构建完整的水资源循环体系,利用过滤沉淀、生态滞留及雨水花园等措施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并通过中水回用系统将处理后的雨水用于绿化灌溉、道路冲洗及景观补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城市道路绿化的水文生态优化

城市道路绿化作为海绵城市雨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设计需结合道路排水体系,通过构建高效雨水滞蓄、渗透及净化系统,实现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升道路景观的生态调节功能。道路绿化的水文生态优化主要从低影响开发设施、绿化带结构优化及生态材料应用三方面展开。低影响开发设施方面,可在道路两侧及中央绿化带设置植草沟、雨水花园及生态树池,通过下沉式绿地设计与植被覆盖,拦截并吸收雨水径流,减少地表积水,提高道路排水能力。植草沟作为线性雨水调控设施,利用地形引导雨水汇流,并通过植被缓冲及基质过滤实现雨水初步净化;雨水花园则结合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配置,提高水分滞蓄及污染物降解能力,增强绿地生态调节作用。绿化带结构优化方面,道路绿化应采用分层植被配置,通过乔木遮荫减少地表蒸发,灌木层拦截雨水径流,地被植物提高水分滞蓄能力,形成稳定的植被生态系统,提高雨水调节效果。生态材料应用方面,可采用透水铺装、生态基质及可渗透性排水系统,优化雨水渗透路径,提高道路绿化对雨水的吸收及调控能力。例如,透水沥青及透水砖铺装可有效减少径流量,提高水分下渗效率,避免积水导致的道路湿滑问题。此外,道路绿化的水文生态优化需结合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安装雨水流量传感器、土壤湿度监测设备及自动灌溉系统,实现雨水收集、调控及利用的智能化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绿地维护成本[3]。

结语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优化雨水调节功能,提高绿地渗透性,增强水资源循环利用能力。研究表明,在公共开放空间、住区园林及道路绿化系统中,合理配置雨水花园、植草沟、透水铺装及生态湿地等设施,可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改善城市微气候,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未来,需进一步结合智能监测技术、数字孪生及物联网系统,构建更加精准的水文调控体系,实现园林景观的智慧化管理,提高城市生态韧性,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及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宋昕原.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吉林省城市园林水体景观设计研究[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4,27(10):195-197.

[2]刘淑娟,宋洋.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研究[J].艺术品鉴,2024,(14):82-85.

[3]云雷,马爱晖,巩向艳.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4,4(06):167-169.